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百科 > 正文

相思王维古诗的意思(王维相思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2023-01-14 10:01:50 佚名 【 字体:

相思王维古诗的意思(王维相思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

  《相思》原文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3、相思:想念。

  《相思》赏析

  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

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相思王维古诗的意思

  《相思》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相关推荐

宁乡历经铺街道群英小学办学规模+建设内容+建成时间

宁乡历经铺街道群英小学办学规模+建设内容+建成时间
宁乡新建一所公立小学,为群英小学,位于历经铺街道,规划为48个教学班的公办完全小学,新增学位2160个。

2023年4月湖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须知

2023年4月湖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须知
湖北省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将于4月14日至16日进行,网上报名时间为2月10日9:00至2月17日17:00。

2023荆州市中小学开学时间是几号 2023荆州市中小学开学时间是几号啊

2023荆州市中小学开学时间是几号 2023荆州市中小学开学时间是几号啊
2023荆州市中小学开学时间是几号:2023年春季学期,学生于2月6日(正月十六)正式上课。

2023年荆门市中小学什么时候开学(荆门中小学开学时间2021)

2023年荆门市中小学什么时候开学(荆门中小学开学时间2021)
2023年荆门市幼儿园什么时候开学:幼儿园从2022年12月19日开始放寒假,春季学期2023年2月6日(正月十六)开学。2023年荆门市中小学开学时间详见正文。

2023年昆明十中春季开学时间一览(2023年昆明十中春季开学时间一览表)

2023年昆明十中春季开学时间一览(2023年昆明十中春季开学时间一览表)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2023年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春季开学时间 附初中+高中

2023年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春季开学时间 附初中+高中
2023年1月31日(星期二)14:00到校报到,检查假期作业,打扫教室卫生,领取教科书。2月1日(星期三)正式上课。

2023年春季成都开学时间是几号(2021年秋季成都开学时间)

2023年春季成都开学时间是几号(2021年秋季成都开学时间)
成都幼儿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于12月30日后开始放假,高中一、二年级于2023年1月8日结束教学后放假,高三、初三不变。

扬州普通话水平测试怎么报名

扬州普通话水平测试怎么报名
江苏省2023年第一季度社会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计划发布,扬州测试计划合计2600。

萤窗雪案是什么意思 雪案萤窗是什么典故

萤窗雪案是什么意思 雪案萤窗是什么典故
1、萤窗雪案,汉语成语,拼音是yíng chuāng xuě àn,意思是为勤学苦读的典实。2、成语出处:《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3、成语用法:作

不辞而别什么意思 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什么意思

不辞而别什么意思 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什么意思
1、【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2、【出自】: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3、【示例】: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