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厦门鼓浪屿音乐主题游玩指南 厦门鼓浪屿旅游活动主题

时间:2022-09-18人气:作者: 佚名

厦门鼓浪屿音乐主题游玩指南 厦门鼓浪屿旅游活动主题

  管风琴艺术中心


  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是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百年巨型古管风琴波-士顿-灵光堂Casavant Opus 700管风琴量身定制的一座艺术殿堂,是中国大陆第一个集古董 管风琴收藏研究、演奏展示、教育传播、古琴修复为- -体的国际管风琴艺术交流平台。

  波士顿-灵光堂Casavant Opus 700管风琴是由著名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无偿捐赠的。该琴是由1890年Hutchings制造的英国风格的“圣坛管风琴’"和1917年加拿大魁北克卡萨翁管风琴制造公司的法国风格的“画廊管风琴“组合改造的巨型管风琴,它拥有7341根音管、132个音栓。 经国内外40余位的专业风琴修复师历经近4年时间的修复,让这架沉睡多年的乐器之王再现天籁之音。

  三一堂


  1927年以后,随着定居于鼓浪屿的教众增多,厦门港礼拜堂、新街礼拜堂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决定在鼓浪屿联合兴建一-座教堂,命名为“三一-堂”。 “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堂联合兴建之意,又寓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三一堂(今天的安海路69号)动工兴建于1934年,建设费用大部分由华人信徒捐献,英长老会及美归正会也提供了捐款。建筑由留德I程师林荣廷任设计主持人,许春草负责施工。

  该教堂原设计容纳500座位,施工开始后又决定扩大到容纳1000座位,林荣廷无计可施,聘请荷兰工程师对建筑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教堂屋顶的钢架巨大,厦门无法加工,需要从香港定做运来,这一切,都影响了建筑工期。到1938年,日本占领厦门后,未全部完工的教堂又曾作为难民收容所,工程只好停工。最后这座教堂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才正式竣工,其牧师楼及大门的建设甚至延续到20世纪末。这座历经坎坷终于建成的教堂,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是在20世纪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基础上做适当简化,采用希腊十字集中式平面。大厅内部无立柱,上部是八边形的吊顶,其上面十字相交的屋顶中央顶着八角形的采光阁,攒尖屋顶的顶端立着十字架。

  教堂四个立面相同,每一面的中部设入口,略为突出,下半部是四根矩形截面简洁的红砖巨柱,上面是三角山花。建筑墙身、壁柱、采光亭均采用清水红砖墙,全顺砌法:檐口、三角形山墙、三角形窗顶饰则为白色,与红砖形成明快的对比。

  中国唱片博物馆(黄荣远堂)


  建于1920年的黄荣远堂( 今天的福建路32号)是鼓浪屿华侨花园洋房建筑的优秀代表之一。该建筑早先是菲律宾华侨施光从的别墅,1931年, 被华侨黄仲训买下,将其房地产公司“黄荣远堂’办事处总部从泉州路74号迁至该建筑。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在建筑西北侧另有附楼。建筑的平面显示,该建筑风格受曾在东南亚殖民建筑中流行的帕拉迪奥风格影响。主体建筑高三层,坐落在花岗岩砌筑带石栏杆的高台上,其正立面入口处是高两层的半圆形平面“出龟”柱廊,由四根仿塔斯干式巨柱支撑,十分壮观。顶层平屋顶的平面逐级后退,形成朝向前方的一些凉亭空间,另外建筑南角圆形平面的顶层设置了- -座攒尖的西式小凉亭,这些变化共同塑造了建筑生动的天际线。建筑的柱头、檐口、门窗、阳台等各部装饰甚为丰富、精美,巴洛克的曲线式设计是常用的主题。建筑南面是宽敞的庭园,院内为中西合璧的园林。

  黄仲训请人在庭院中央挖出中轴对称、具有西方园林特征的双圆形嵌套形式的水池,与主体建筑轴线相对,在水池正中放置了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太湖石,位于院门]与主体建筑之间,属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庭园西侧是人工堆成的中式云墙假山,假山_上建有休憩观景的两亭-榭,高低错落,曲径相通,为典型的中式园林风格。庭院中种植桉树、柠檬、槐树、榕树,并种植迎春等各种灌木。

  海天堂构


  海天堂构是由菲律宾华侨黄秀娘和黄念忆共同于1920年到1930年间建成的宅园,由门楼与五座建筑组成的大型宅院,总占地6500平方米。整组建筑用地购自西方人的联合俱乐部,对原俱乐部建筑进行改建并逐渐完成整组洋楼群的建设。

  建成后的海天堂构建筑群由四座殖民地外廊风格的洋楼和最后建成的中西合璧风格的“中楼”组成,与之前联合俱乐部建筑的别墅及沿地块边界建围墙的空间处理手法不同,改建而成的海天堂构院落,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礼制空间意向的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总平面设计。以本组建筑中最重要的中楼建筑为中心,以对面地块施光从宅(后来的黄荣远堂)为对景,建立轴线。由院]进入,门口两座洋楼(今天的福建路34号、42号)距离较近,形成狭长的空间,再向内是中楼正面宽阔的广场,形成面对重要建筑欲扬先抑的传统礼制空间序列,中楼两侧是另外两座洋楼(福建路36号、40号),形成主从关系。

  海天堂构内居中的中楼(今天的福建路38号)堪称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整体风格呈现厦门装饰风格与“嘉庚风格”的折衷。这座两层建筑,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矩形平面,前面及两侧设置外廊,正面当中是作“出龟”处理的外廊空间。建筑的屋顶为岭南风格歇山屋顶,“出龟"门廊之上作重檐四坡攒尖小屋顶,屋顶飞檐作闽南传统风格的高高起翘。

  屋顶内部结构并非传统样式,从室内看,在歇山屋顶的正中及“出龟”前廊下各有一个木制穹窿式藻井。建筑的外墙、廊柱均采用烟炙红砖清水作法,两侧外廊钢筋混凝土额枋上作仿斗拱构件,额枋下设混凝土雀替、挂落;外廊廊柱外侧设预制混凝土宝瓶栏杆,上设栏板, 作浅红色磨石子面层;屋顶屋脊、飞檐、 檐口下均设预制灰塑或木雕装饰构件,做工精美。

  风琴博物馆


  鼓浪屿风琴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专门展示古风琴的博物馆,展出的藏品有来自英、德美、澳等国家的管风琴、簧片风琴。手风琴、口风琴等,馆内所陈列的风琴均由旅澳华人胡友义先生捐赠。

  因原展厅八卦楼修缮提升,展馆藏品现迁至风琴博物馆临时展馆(鼓浪屿复兴路69号),并于2021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请游客持票参观。同时,为感谢大家的关心与支持,凡购买风琴博物馆门票的市民、游客可持当日门票免费参观管风琴艺术中心(鼓浪屿三明路14号)。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的南面港仔后海滨(今天的港仔后7号)。台湾迁居鼓浪屿的富绅林尔嘉,怀念台北板桥故园,于1913年创建“菽庄吟社”并建菽庄花园。起名“菽庄”,因林家祖上以垦殖起家,故园名中有庄;又因林尔嘉的字为叔藏,而菽庄与叔臧闽南语为谐音;另外亦有“稻菽主人庄园”之意。菽庄花园1913年建设花园总投资25万银元。

  1913年建立后, 先后于1919年、1931年及1933年进行修葺和扩建,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菽庄花园的园林设计基本借鉴了林家在台北的故居板桥花园,也参照了江南园林。其园林设计意象与菽庄吟社的思想及诗歌文学创作主题有着紧密的呼应关系。一方面,菽庄花园在景观意象创作上强调与台湾板桥园之间故园、新园的关系,这更使得菽庄花园成为菽庄吟社诗文创作者触景生情的创作源泉;另- -方面,菽庄花园主体分为“藏海“和“补山"”两组景观,“藏海隐含把山河揽入祖国怀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补山”以人工补缀天然景色之不足,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藏海园造五景,分别是眉寿堂(谈瀛轩)、任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园造五景,分别为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

  另外,园中又陆续建成小板桥、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茆亭、伞亭等。它们是继承了宋代(11-13世纪)以来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必要组成要素的“题名景观" ,在菽庄花园,园林主人文学性地点取出“五景”或其他园林小品的题名,随之再使用山水、建筑素材创作出具有特定意境的框景式景观,这些“题名景观”经由园主人与后人的传播,使景观及其关联的意义得到认可和传承。另外,园内的建筑及山岩上,还留下大量诗词题刻,大多是菽庄吟社以此园为题或借景抒怀的作品。“题名景观”与诗词题刻也是融入菽庄花园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虽说菽庄花园借鉴了中国传统江南园林诗文与园林造景的关系,但是菽庄花园从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的配置,园林与山岩、大海交相辉映的关系上,都表现出岭南园林与滨海园林的特点;虽说是参照了岭南名园台湾板桥园,但是菽庄花园从建筑的风格到假山的堆叠都体现出与板桥园不同的近代建筑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园中“十二洞天”邀请德国设计师设计,假山形态有欧洲巴洛克园林的影响。从这两点,都体现出菽庄花园在中国传统园林造园基础上的创造。

  菽庄花园作为林尔嘉20世纪上半叶在鼓浪屿建设的私家园林,一方面它在造园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既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同时又融合了近代建筑的样式及西方造园的风格,创造出一座独特的滨海近代文人园。它不仅是鼓浪屿最重要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岭南地区最重要的近代园林之一。另一方面,花园与其创办的菽庄吟社相辅相成,反映了林尔嘉等一批内迁鼓厦的台湾士绅,思念已被日据的台湾,心怀忧愤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同时他们又接受了外来的近代思想影响,通过积极参政、兴办实业与推动教育来实现报国理想。

标签: 鼓浪屿  建筑  管风琴  园林  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