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漳州芗剧的种类 漳州芗剧团视频

时间:2023-09-19人气:作者: 佚名

漳州芗剧的种类 漳州芗剧团视频

  唱腔

  芗剧唱腔为民歌联缀体结构,分为【七字调】【哭调】【杂念调】【杂碎调】和民歌小调五种:

  (一)【七字调】

  由锦歌[四空仔]发展而成。羽调式,分高、低两腔,高腔适于表现喜悦、激动之情;低腔适于沉思、悲叹,板式运用灵活。咏叹时,采用清板或停板的形式;急促叙述时,采用流水板或删去过门的【七字仔连】,唱词只有两句的,则采用【七字仔爿】。由七字调反弦而成的[七字调反管]俗称[七字仔反]和【七字调中管】,调式不变,调门作四度或五度移位。曲性开朗活泼,可以适应不同音域演员演唱。

  (二)【杂碎调】

  是从锦歌【杂碎】改良和发展而成。旋律丰富,板式多样,适于叙述抒情。分正管、反管、中管三种调门,以适应不同音域的演员演唱。

  (三)【杂念调】

  又称【台湾杂念调】,是由锦歌【杂念】衍变而成,旋律、节奏、速度都比较自由灵活,是一种唱念结合的多段体宣叙调。

  (四)【哭调】

  是从丧礼哭腔和民俗歌谣中提炼出来的唱腔,有【大哭调】【艋胛哭】【宜兰哭】【琼花哭】【江西哭】【九字哭调】【运河哭调】【乞丐哭】等近20首曲牌。

  (五)【民歌小调】

  俗称“调仔”,有【锦歌五空仔】【倍思仔】【思想起】【心酸酸】【行船调】【雨伞韵】【采茶调】【长工调】【汉调】【补瓮调】等100多支曲牌。

  芗剧主要唱腔的调式多为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如【七字调】【卖药哭】和【大哭调】,在不同乐句中突出角、羽二音,形成角、羽混合调【杂念】【大调】和【背思调】为商、徵混合调式,给唱腔提供转调的方便。同宫异调或异宫同调,使曲牌的联缀顺情成理。采用异同宫调联缀法和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是芗剧唱腔的突出特色。

  乐队和乐器

  乐队

  传统乐队分文爿和武爿,各4人。文爿有头手弦,司壳子弦、六角弦兼大吹;二手弦,司大广弦兼双清:管乐,司笛子、洞箫兼鸭母笛、嗳仔、大吹;弹拨,司月琴兼三弦。武爿有头手鼓,反鼓、竖板、倒板兼通鼓;板鼓,司小锣兼通鼓、小叫、响盏、双铃;正锣,司大锣兼钟锣、云锣、虎锣;副钹,司大钹兼小钹。后有增设西洋管弦乐器,乐队相应扩大。

  乐器

  芗剧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器乐

  有琴串、哗牌及介头三个部分。

  (一)琴串

  即丝弦乐曲,曲牌有200多首,常用的有【一枝花】【珠串】【菊花串】【大八板】【柳青娘】等80多首。

  (二)哗牌

  即用大喷呐(俗称“哗”)吹奏的曲牌:用曲笛吹奏的曲牌,称为“小吹”,曲牌有近80首,常用的有军乐【朝元歌】【开堂】,喜乐【科场】【柳摇】,宴乐【玉芙蓉】【赏宫花】,哀乐【火石榴】【哭皇天】。其他有围猎【石榴花】、神仙【水仙子】、鬼怪【拿妖】等。

  (三)介头

  即锣鼓经,现有介头120多种,常用的有70多套,分场面介头、唱腔介头、科白介头、哗牌介头四类,以唱腔介头最具闽剧特色,代表介头有【脱壳】【四不象】【清鼓介】【双蝴蝶】【火炮】等。

  音乐

  芗剧音乐,源于闽南地区汉族民间音乐,由流传在台湾的闽南“歌仔”(锦歌)与台湾地区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

  芗剧唱腔属民歌联曲体,有“七字调”与“杂碎调”两大声腔曲调,以及“哭调”“杂念调”“民歌小调”等。主要唱腔的调式,多为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为唱腔提供转调的方便,曲调的联串顺理成章。场景音乐,既有来自漳州地区汉族民间音乐锦歌、十音、八音,也吸收竹马戏、潮剧、京剧、及泉州地区的梨园戏、南曲等音乐成份。传统歌仔戏的主奏乐器,有4大件: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杂碎调声腔则以六角弦为带腔乐器,伴以洞箫、鸭母笛(芦管)、三弦。芗剧音乐比较讲究配器,一般已有成规:“七字调”和民歌小调,及部分场景音乐用4大件;“哭调”和“台湾杂念”,主要用大广弦、月琴、洞箫;“杂碎调”用六角弦、三弦、洞箫等乐器。

  50年代以后,由于新音乐工作者的加入,从填词、配曲,改为作曲、配器,并发展了和声、伴唱。重点剧目、现代戏乐队也随之扩大,增加了二胡、扬琴、笙、中阮、大阮等民族乐器,并引进西洋管弦乐,使芗剧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

  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旁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支。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

  身段科介

  芗剧吸收外来剧种(四平戏、汉剧、乱弹、京剧等)的表演艺术,创造发展了自己的表演程式,其基本功有指法、步法、水袖、扇功、伞功和麈尾功等方面。凡演员都要参加的基本功训练是步法、趟马、跳台、四角枪和“三十二刀”。分行练功,文行练指法、步法、水袖、扇功等。

  指法有鹰爪指、兰花手、双鹰爪、双阳手、双阴手、双摇指、整眉指、抽闩指、托闩指、揉目指、波浪指、遮羞指、夸耀指、卑劣指、剑指、双推指、寻思指、枕指、双枕指、招手指等。

  步法有贴步、碎步、磨步、滑步、垫步、叠步、蹉步、上楼步、迈步、颠步、八字步、弓步、勾步、踢步、矮步等。

  水袖、扇、伞、和麈尾(拂尘)也各有整套的表演程式。

  特色技艺

  矮桩步:丑角表演滑稽风趣,诙谐幽默。一出场,便背着舞台走矮步,称为“矮桩形”,然后转身跳步亮相。在表演时,不断地舞花扇,或舞烟管,或舞腰带。“矮桩形”分为高桩、中桩和短桩三种,手势视剧情变化而变化。动作多模仿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懒猫抓痒”“乌龟爬沙”“鸡公啄米”“画眉跳梁”等。

  小生头戴罗帽,身穿短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轻松自如。具体表演动作视所扮人物身份而定。扮农民,扛小锄:扮鞋匠,背工具箱:扮货郎,挑担子;扮牧童,挥牛鞭;手势动作配合高步、矮步,体现生活情形。

  旦角台步技巧丰富多姿,有一字步、十字步、交叉步、蹀步、云步、蹉步、碎步等。手势以耍花巾为最独特,其它技巧有摘茶、采桑、纳鞋、撑船、推磨、缝补、绣花、耍伞、打猪草等,表演细腻,生活气息浓郁。

  旦角手不离帕与扇,尤其扇子的表演形式较为多样,有单手打扇花:也有以一扇,左、右手交换打扇花;还有双比手两扇打扇花,式样变化优美。此外还有耍伞子、花帕抛高旋转功等技巧。

  艺术特点

  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舞台美术

  化妆

  早期芗剧多在谷场、庙埕牵草索圈地演出,民间称为“落地扫”。角色仅有一旦一丑,都由男性扮演;旦角头顶系着红色缎彩球,双手挥舞1米多长的飘带。旦、丑脸部都用铅粉、涂抹胭脂,身穿生活便装。由于“落地扫”的演出形式过于单调,艺人们先后吸收四平戏和梨园戏、京剧的剧目和表演艺术,以丰富舞台形象,并招收女演员,逐步进入城市剧场演出。进城后的芗剧(亦称歌仔戏)化妆,搬用京剧的套式,沿用京剧脸谱。从60年代开始,生、旦改用越剧化装方法。

  服饰

  服饰强调地方特色。如在《补箩记》中,农村新娘山歌妹身穿大红大绿花料子的中式衣裤,衣裤边缘有类似色彩的镶边装饰。《茶花娶新郎》中的茶花,穿用式样新颖的琵琶襟装袖中式上衣,衣领和袖口镶有黑平绒和金线滚边;头插一朵娇艳的红山茶花。

  舞台装置

  山歌戏舞台布景,从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表现形式,夸张醒目,色彩浓艳,大都采用平面绘制,简便轻巧。

  1987年,在福建省第17届戏剧会演中,山歌戏《故人》的舞美设计抽象空灵,别开生面,它采用裸露骨架的多功能平台组合不同的演出空间,立面主体造型只用几束富于弹性的白色松紧带配合演员动作,通过缠绕、绞合、垂悬、斜拉等形式特征,传递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设计者着力于全剧心理空间的开拓,同时,也使现实空间与历史空间的转换过程更为自由流畅。

标签: 芗剧  字调  唱腔  曲牌  调式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