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敏感时刻敏感地点,伊朗这场连环爆炸案令人细思恐极 | 京酿馆

时间:2024-01-04人气:作者: 佚名

敏感时刻敏感地点,伊朗这场连环爆炸案令人细思恐极 | 京酿馆

没有强大的组织机器的参与,断难做到如此有战略针对性和巨大破坏力的大案。


▲当地时间1月3日,伊朗克尔曼城发生连环爆炸事件。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文 |徐立凡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月3日,伊朗克尔曼城发生连环爆炸事件,视频显示,爆炸现场上空腾起了蘑菇云,救护车鸣笛不停。当地时间1月3日晚间,伊朗卫生部长在伊朗国家电视台宣布,当天发生在克尔曼市的两起爆炸事件死亡人数为95人,另据伊通社消息,爆炸已导致211人受伤。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当天表示,伊朗民族的邪恶敌人又一次制造了灾难,但敌人将面临严厉的回应。

这是多年来在伊朗发生的伤亡最大的连环爆炸案。伊朗克尔曼省副省长表示两次爆炸系恐怖袭击事件并不为过。人们自然会问:谁是幕后凶手?截至目前,尚无任何组织声称对爆炸负责,但爆炸案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或许能透露出一些端倪。

苏莱曼尼忌日或是恐袭由头

据伊朗官方媒体报道,连环爆炸案发生在当地的一座清真寺附近。当时有数百人正前往已故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旅长苏莱曼尼的墓地,以纪念他离世4周年。

2020年1月3日,一架美国MQ-9“收割者”无人机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向苏莱曼尼的车队发射三枚导弹,导致苏莱曼尼丧生。当时苏莱曼尼正准备与伊拉克看守政府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见面。刺杀事件发生后,苏莱曼尼被安葬在他的家乡、位于伊朗东南部的克尔曼市。

苏莱曼尼一直是美国的眼中钉。美国认为苏莱曼尼是伊朗联系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什叶派之弧”力量的关键人物,也是密谋攻击美国外交机构的关键人物。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杀死苏莱曼尼的动机是因为他密谋“炸毁我们的大使馆”,这主要指的是美国在巴格达的大使馆。但也有美国国会议员认为,白宫并没有提供证据证明有“迫在眉睫的袭击”。

苏莱曼尼在伊朗被视作烈士,伊朗甚至把一款射程1400公里的导弹命名为“苏莱曼尼烈士”。4年来每到他的忌日也总有纪念活动。因此,在苏莱曼尼忌日、在其墓地附近发起对纪念民众的爆炸袭击,针对性十分明显。


▲资料图:2020年1月7日,在伊朗克尔曼市,人们参加苏莱曼尼的葬礼。图/新华社

与哈马斯副主席被杀有相似处

苏莱曼尼墓地爆炸案,不禁令人想起1月2日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阿鲁里遭空袭身亡事件。两者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

阿鲁里和苏莱曼尼分属不同国家和组织,但生前职能极为相近。苏莱曼尼被视作是伊朗革命卫队实权人物,阿鲁里是哈马斯的二号人物。苏莱曼尼是连接伊朗与“什叶派之弧”。

其他力量的关键人物,阿鲁里也是哈马斯与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革命卫队之间进行协调的关键人物。且阿鲁里被杀与苏莱曼尼墓地爆炸案只隔了一天。

有相似之处不代表必定有关联。但如果真有关联,那实在令人细思极恐。

自伊朗与沙特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叙利亚重归阿盟以后,中东地区和解之风遍吹,叙利亚战争等一度针对“什叶派之弧”的地缘行动也有所降温。近期,只有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商船袭击事件中保持着高活跃度。去年12月31日,在红海执行“繁荣卫士”计划的美国海军直升机袭击了胡塞武装4艘船只并击沉了其中3艘。

尽管实力悬殊,但情况表明,美国组织的红海行动至少在成本上是不划算的。迄今为止,美国军舰主要通过昂贵的舰载地对空导弹击落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短程导弹,美国《政治报》网站援引五角大楼的话说,击落胡塞武装无人机和导弹的成本越来越令人担忧,拦截一架造价2000美元的无人机,需要消耗至少一枚价值大约200万美元的防空导弹。

成本不划算就意味着不可持续,也意味着威慑力度不够。美国政府也门事务特别代表伦德金也公开表示,美国担心打击也门胡塞武装将造成局势升级,导致地区陷入更广泛的战争。那么,会不会换一种成本低的威慑方式或警告方式?


▲资料图:红海海域船只。图/新华社

红海对抗可能是新刺激因素

众所周知,伊朗通常被西方视作胡塞武装的幕后支持者。就在胡塞武装与美国海军剑拔弩张之际,伊朗也有所行动。

据伊朗媒体报道,1月1日,伊朗海军第94舰队的军舰穿过曼德海峡驶入了红海。伊朗官方声明说,自2009年以来,伊朗就在开放水域作业,以保障航线安全、打击海盗并执行其他任务。

全球约40%的国际海上贸易和约20%的全球石油贸易经过曼德海峡和红海。作为石油出口大国,伊朗此举并非不可理解,但对于美国来说不是好消息。

美国有可能假设,伊朗此举是配合胡塞武装,而胡塞武装的红海行动又有策应哈马斯之意,因此伊朗此举有可能把巴以冲突导引到更大范围。

虽然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伊朗一直保持在外交领域声援巴勒斯坦,与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军事对抗的立场也不尽一致,但不排除美国会误判伊朗的动机。这种误判自然也可能发生在伊朗的宿敌以色列身上。

在刺杀苏莱曼尼事件中,美国不惮于让世人知道是其所为。在刺杀阿鲁里事件中,虽然以色列方面表示“不予置评”,但空袭就摆在那里。这一次不一样,虽然针对性极强,但目标不是政治人物,或许,时间才能挖掘全部真相。

当然,不排除有另一种可能,即第三方势力以爆炸激化伊朗与美以的矛盾,以图火中取栗。这就更复杂了。

但无论是何方所为,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强大的组织机器的参与,断难做到如此有战略针对性和巨大破坏力的大案。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