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 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是指

时间:2023-10-04人气:作者: 佚名

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 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是指

文章目录:

1、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

2、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3、城市文化:浅谈厦门民俗文化

4、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5、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

春节这是一个全民族的盛大节日,虽然春节以汉族习俗为主,但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虽然跟汉族人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所相似,但是也少不了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过节文化,壮族就是这么一个吸取优秀文化来融入自己壮族文化的民族。

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大凡有壮族人居住的地方,当地的集市贸易场所,人头攒动,喧嚣沸腾,到处可见蜂拥而来采购年货的村民老小。

人们不但要忙着采购年货,还要忙着扫尘。壮族人在腊月二十至三十这段时间,称这“扫尘”日,因为“尘”和“陈”谐音,意在除东布新,把旧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寄托壮族人辞旧迎新的祈祷。在“扫尘”日里,家家户户都认真打扫屋里屋外,洒扫庭院尘垢,蔬浚明沟暗渠,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子窗帘,营造新春欢乐气象。

到了腊月二九这天,家庭主妇们,开始忙着包粽子,做年糕,爆米花,烤芝麻饼……年轻人和小孩则赶集买新衣新鞋新帽,鞭炮和对联必不可少;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为了吃而忙禄的一天,这一天,家家都宰杀鸡鸭鹅猪,张贴春联,隆重祭祖先拜神灵。

晚上,大人们围坐在火塘旁。边说笑边守岁,孩子们则尽兴地游戏,就是通宵达旦不眠,也无人干涉,入夜至11时,各家各户便在门前挂起长长的鞭炮,待鸡鸣便点燃。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这样的习俗,雄鸡啼叫第一声才能燃放鞭炮,如与雄鸡啼叫第一声同步点燃鞭炮,视为来年最吉祥,称为“压鸡嘴炮”,这样,每啼一声,燃放一阵鞭炮,直至天明。

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也是最热闹的一天,天刚初亮,老人们便给小孩子穿上新衣新鞋,孩子们则甜甜地向大人们拜年道贺,接着,大人们把崭新的压岁钱放到小孩的口袋里,并让他们到厅堂的供桌前,跪下向祖宗磕头,进行新年的励志教育,并特别交待,今天出门,见到村人,一定要道几句吉祥语。

上午十点多钟,盛装打扮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互道新年吉祥,舞龙舞狮队开始随着锣鼓的咚个咚咚锵,在村里欢快的舞动,邻里相互串门问候祝福,孩子们给大人们拜年,大人回以压岁钱,村与村的青年男女,更是三五成群,相约到村外的田野里,尽情欢乐,以歌传情。幸福的情侣,常常是在这样欢乐的日子里,结成百年之好。

大年初二,是出村探亲访友的日子,这一天,凡出嫁的女儿们,纷纷携夫带子,肩挑手拿各色礼品,赶回娘家看望父母。乡村的小路上,处处可见喜气洋洋的村民,听到阵阵欢声笑语。托共产党的福,现在生活好多了,很多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摩托车,汽车,带上自己的爱人和孩子,风风光光地去往孝敬的路上。

2、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山东素来有着“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美称,山东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山东的民俗风情多种多样,经久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文化得以传承。那么,你知道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吗?接下来,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

3、城市文化:浅谈厦门民俗文化

厦门是一座著名的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能够欣赏到迷人的海岛风光,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现代城市的无穷魅力,当然,我们也可能领略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那么,厦门的城市文化都有哪些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地方风俗

厦门位于闽南、台湾、东南亚华侨华裔聚集地大三角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集海洋文明与大陆文化于一体,孕育出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从厦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便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若是逢年过节,此种地方风情则会体现得更为浓烈。

闽南功夫茶

厦门的茶艺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尤以安溪铁观音最爱,铁观音号称茶中极品,有诗盛赞:珠泉隽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齿牙,两腋清风瓯泛绿,一壶春雪笔生花。

厦门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厦门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具有五境之美。

首先,茶叶以新为贵。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择安溪的“铁观音”。

其次,茶水考究。泡茶要用软水,即每公升水中钙、镁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这样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泽纯正。

再次,火候与汤候适度。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厦门的品茗行家烧水,既要烧沸,又不能过火,这样茶汤才能鲜美。

复次,茶具精选。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厦门人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小巧精美,具有艺术价值。

地物,茶道讲究品茗佳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厦门人喜欢在厅里放置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品茗成了一种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闲方式。

端午节龙舟赛

农历五月初五日,厦门人称为“五月节”。以往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家中进行清扫,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集美学村的龙舟池和市区筼筜湖是厦门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竞赛时这里金鼓齐鸣,人声鼎沸,健儿们驾着颀长的七彩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别有一番风情。

赛龙舟活动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340-公元前278年)。传说,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竞相划船追赶拯救,同时也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美丽的传说流传下来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中秋博饼

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排解战士中秋佳节思乡之苦,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称中秋会饼。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取民间流传的赌具骰子6个,以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为不同等第,依次为序让参加者投掷玩耍。中秋博饼活泼有趣,雅俗共赏,郑成功批准从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八日,前后六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中秋会饼博状元的习俗流传至今,三百多年来在厦门代代相传,成为有趣的一种民俗活动。博饼活动倾注了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们博得尽兴,玩得开心。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人们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祭祀

厦门隆重而又受人注目的民俗祭祀,要数拜菩萨为最。每逢阴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菩萨”生日时,人们便提着水果、供品去寺庙祭祀,燃烧冥纸,燃点香烛;阴历初二、十六则为生意人的祭拜之日,这种自古以来的祭祀风俗延续至今,依然是众多信奉者祈求平安、讨个吉利的传统方式。

民间曲艺

厦门的民间曲艺,流传甚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有描写日常生活,倾诉男女爱情的,有再现劳动场景,传播知识趣闻的,但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近几十年来,曲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作品。厦门民间流传的曲艺种类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和答嘴鼓等。在现代化的厦门,感受一下颇具特色的地方曲艺,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南音

又称“南曲”、“南乐”、“南管”、“管弦”。它保留晋唐古乐特色,融汇中原、西域及宋元明南戏、杂技、传奇词曲的精华,有定型严格的音韵格律,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演奏形式有指、曲、谱三种,主乐曲有琵琶、洞箫、三弦、二弦4件,此外还有拍板、唢呐、云锣等。南音成为亚太地区最古老的乐种。被称为“珏璋古乐,雅典之音,华夏正声,国中之宝。”

南曲的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缠绵;音乐节奏徐缓,旋律与唱词的配合常为一字多腔,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收音归韵。这一独具一格的乐种不仅在厦门、泉州一带流行,还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备受欢迎,海外乡亲更借南曲乡音寄托其爱国思乡之情。代表作品有《梅花操》、《八骏马》等。

歌仔戏

芗剧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一般分生、旦、丑、净等四个行当,表演细腻,用语幽默诙谐。唱腔属民歌曲体,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唱腔淳厚,富有闽南风土气息。曲调有杂碎调、七字调、杂念调以及民间山歌、“十二送哥调”、“扭扭动”等小调,共上百种。主要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三弦、月琴、鸭母笛等。该戏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华人聚居地,其曲调来自民间,是流散在街头、茶室的曲调;唱词是群众的语言,灵活机动,可长可短。传统剧目有500余本,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家福》、《安安寻母》、《白蛇传》、《火烧楼》及现代戏《碧水赞》、《武夷英烈》等。

高甲戏

又名“戈甲戏”、“九角戏”,亦称“大班”、“鼓班”。高甲戏产生于清代中期,是泉州民间娱乐表演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它把昆腔、四平腔、戈阳腔、徽调、京剧、木偶戏和梨园戏、南音等地方音乐戏曲兼收并蓄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其丑角表演艺术被誉为“戏剧艺术宝库的珍品”。题材多取自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如《陈三五娘》、《王虎平西》等,在厦门及闽南乃至海外早已是家喻户晓。其特点是常用插科打诨的对答形式和风趣、幽默的韵语对唱,使人发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想欣赏歌仔戏、南曲、高甲戏等厦门传统戏曲的话,可以到地处厦门市中山路的人民剧场,以传播闽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舞动厦门艺术团”常年在此演出。

您可能也喜欢:

【城市文化】四川文化特色是什么?

【城市文化】山西文化历史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辽宁文化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江西文化知识大全

4、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相邻。一个城市、民族的文化发展,总离不开民间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慢慢形成的。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着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

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您可能还喜欢:

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

独具轻绵细腻风韵的扬剧

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5、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本期的民族文化带你了解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