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老上海春节风俗知多少(上海人过春节的风俗)

时间:2023-08-09人气:作者: 佚名

老上海春节风俗知多少(上海人过春节的风俗)

文章目录:

1、老上海春节风俗知多少

2、上海春节的民间习俗知多少?

3、上海春节吃什么食物

4、甘肃小年风俗知多少

5、高山族过春节的风俗知多少

6、猜你喜欢:

1、老上海春节风俗知多少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祖国大地处处张灯结彩,人们的脸上喜气洋洋。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新春佳节的序幕从年前腊月二十三、四开始,要一直到年后正月十五才算一个完整的年,而期间的年俗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给,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盘点,老上海春节风俗。

腊月廿三——廿四

这是“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

腊月廿五——廿九

腊月廿五,进忙年过年关。掸尘扫除办年货、备新衣、讨债讨账除夕止。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杂物等。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像一个换年的样子。

除夕

除夕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除互相拜年之外,一般不出门,也不好扫地,“一日至三日,禁扫除”。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大家开始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天庆节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傍晚送“井泉童子”蔬果祭门神。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城隍庙烧香观“财神出巡”。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心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人们会用赤豆饭,人日菜(用七种菜制成羹飨客)来宴会于亲朋。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是“谷日”,相传为谷神的生日,农家拜谷神盼望有个好收成,城隍庙拜值年太岁。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这一天大家纷纷会到白云观拜祭玉皇大帝。

正月初十

农历正月初十日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正月十二

从正月十二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民间则立祠奉祀。

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这天大家吃馄饨,吃园子,城隍庙夜灯市烟火盛,男女老少齐观灯、看西洋景,看戏,看杂耍。

2、上海春节的民间习俗知多少?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是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视的日子,对于上海人来说,当然也不例外。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而上海从农历十二月廿三就开始进入春节的氛围,那么,上海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呢?上海有哪些较为特别的春节习俗?快跟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

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

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吃年夜饭,守岁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仗,开始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

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3、上海春节吃什么食物

上海是一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魅力城市。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也是繁华的地区中心。上海是着名的历史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了不少的历史文化痕迹。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看看上海春节吃什么食物。

血蚶(毛蚶)、黄泥螺、海瓜子,是上海人过年餐桌上常见的贝壳类食物。尤其是血蚶,老上海人每年都会自制南乳血蚶作为冷盘。

另外,鳗鱼鲞也是不可少的。虽然如今自己风鳗鲞的人家越来越少,但那咸香的鱼肉,蘸着米醋的感觉,让人想起童年的春节。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上海人非常喜欢吃毛蚶,用得最多的调料是红乳腐卤和姜末拌醋,红乳腐卤里要加少许糖,而醋里,则要有少许酱油,味道煞是鲜美。但是前些年因为吃毛蚶而引起甲肝,有关部门明令禁止贩卖毛蚶了,让不少食客唏嘘不已。

葱油海蜇当然要有葱油,葱油是用油和葱熬出来的,熬葱油时火不能大,大则葱焦油黄,熬到葱干,撩去葱段,再改用大火烧热葱油。另切葱花撒在蜇头上,如果蜇头味淡,可艾萨克少许盐,然后将葱油淋上即可。蜇头还有用老醋浸的,也是名菜,做法相似,只是不用一滴油,全是醋浸而已。

4、甘肃小年风俗知多少

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我国北方地区是过小年的日子,和全国其他不少地方一样,西北甘肃一带的人们也要祭灶神,那么甘肃人小年祭灶神都要做些什么呢,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甘肃小年风俗。

杀献灶鸡

腊月二十三,甘肃习俗必得杀鸡献灶,这跟全国各地一样。如《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二载:“主祭之人,必为家长。礼拜时身后跪一幼童,双手抱一雄鸡,名曰灶马。家长叩头毕,向灶神祷祝数语。祝毕,一手握雄鸡之颈,将鸡头向草料内推三次,一手将凉水向鸡头倾洒。鸡若惊战,便谓灶神将马接受。”

烙灶饼

灶神又称为本家司命,甘肃直呼为灶爷,属于五祀之一。祭灶节当日晚饭后,女主人要烙灶饼十二张,寓一年十二月。若逢闰年,则为十三张。而且烙灶饼时不能放盐。烙好后先叠置灶头,之后点蜡焚香,磕头祭祀。接下来将每张掰出一点,抛于厨房顶上,意味恭献灶君受用,剩余分给家人食用。

献灶糖

甘肃祭灶习俗中献灶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把灶神的嘴涂甜,黏住灶神的嘴,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俗谚有云:“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腊月二十四,打发灶爷上柳树。”甘肃习俗中,祭灶神时间一般为腊月二十三,但因这天过于忙乱,没有顾上,则也可以是二十四。

甘肃把祭灶之日称为小年,二十三一过,年已正式开始,一切避忌皆除,如扫舍、杀猪等便不再择日。

5、高山族过春节的风俗知多少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沿袭了中华文化,高山族也过春节。高山族过年的习俗和大陆地区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食俗方面还是民俗活动都有较大的区别。现在就来了解下属于高山族独特的春节习俗吧。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