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什么是民风民俗 什么是民风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

时间:2023-06-15人气:作者: 未知

什么是民风民俗 什么是民风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

文章目录:

1、什么是民风民俗?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2、潮汕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3、详解:汉族春节的民风民俗

4、摩梭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5、详解:春节民俗民风

6、猜你喜欢:

1、什么是民风民俗?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风民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民风民俗?

可能感兴趣》》九黎族是什么族谁的后裔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中国民风民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着是2月5日。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敲锣打鼓,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收(给)压岁钱,踩高跷,舞龙灯,合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2、潮汕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地域差异导致了文化差异,一到过年,每个地方都会按照当地的传统去过春节。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让我们提前和老黄历一起去看看,潮汕地区春节的民风民俗有什么不一样吧!

你可能感兴趣:潮汕中秋节吃什么 特色小吃

“拜老爷”

在潮汕地区,长驻在家庭、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的神明被称为“老爷”,腊月二十四则是神明上天述职的日子。所以这一天,潮汕人都会“拜老爷”,祈祷来年万事如意。之后会进行大扫除,然后剪头发,洗澡等,寓意除旧迎新,消灾去病。

“围炉”年夜饭

潮汕有合家围炉吃年夜的习俗,这代表着阖家团圆。在饭桌上,不仅会有各种丰盛的鱼肉莱肴,还一定会有一盘猪血猪肠炒大蒜,一盘海蚶,这两道菜象征“长久”、“发财”的好兆头。

“压腰”

守岁时,晚辈向长辈送贺年祝福,长辈回以吉祥话,并给小孩压岁钱。而晚辈也会给年事已高的长者发红包,这种习俗就叫做“压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鼓鼓实实、满满当当。

你可能感兴趣:作为潮汕人 潮汕冬至节吃什么

贴门神、春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会上街购买春联。潮汕人贴春联,有时会贴着一个“春”字,这不仅仅是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还借着谐音表示“存”,希望能年年有余。

拜年,送“大吉”

潮汕人拜年,礼物中一定要有大桔(潮州柑),寓意“大吉”,而且要注意不能是奇数个。主人会用潮汕工夫茶待客,在客人离开时留下两个大桔,用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所以这个习俗也叫“换柑运动”。

掼春(挑礼盒)

潮汕春节,娘家要在大年初一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这些礼物被放在一种成对使用的,通常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里,也叫“担春”。女儿家收到这些礼物,便分送给邻居和亲戚,这是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食日昼

在潮汕地区,嫁出去的女儿们要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带着礼物回娘家拜年,并给家里的侄子侄女们再包一个红包。因为仅仅是吃中午饭,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所以这又叫“食日昼”。

你可能感兴趣:正月初四潮汕习俗 老爷落天迎神接福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潮汕人一般会准备鸡、鱼、猪头或者一盘米、一盘红糖来迎接神明,祈求一年五谷丰登,顺顺利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蔬菜做成的羹,其中芹菜和葱代表聪明,蒜代表擅长算计,芥菜则是象征长寿。潮汕人会在初七吃“七宝羹”以除去邪气、保佑身体健康。

元宵节拜神

“一年一度元宵明”,在正月十五这天,潮汕人多有设坛拜神。神坛前会所摆设多种祀品,比如鸡、鹅、鸭、糖果、粿品、花烛、大吉(潮州柑)等。同时,潮汕人还会在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3、详解:汉族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作为最重要,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代表了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使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在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庆祝春节的习俗,那么作为最庞大的汉族,他们的春节又带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汉族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民间流传着“灶王爷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职,初一日五更时分回来归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汇报工作”的说法。旧时百姓就在此时进行祭灶活动。

祭灶仪式往往在晚上开始。当夜色降临时,以往的此时,农村大地已是万籁俱寂。但在祭灶节的夜晚,只要是与祭灶有关的事,人们总是尽量去办,大家都渴望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祭灶节,期待来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扫尘过后,就要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贴完春联,就到了年夜饭的时间了,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

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吃完年夜饭的同时就要进行好守岁了。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其中民间传说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光,响声,于是就燃放爆竹吓跑年兽,一直流传至今,后来春节燃放爆竹逐渐演变成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派“红包”是汉族春节的一种习俗,汉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到了正月初五,汉族民间传说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接完财神爷,自然就要送穷神了。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4、摩梭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摩梭族是宁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居住在泸沽湖畔,他们都是依山旁水而居,传统住宅具有独特的风格,其民俗更是具有不一样的特色,并一直流传至今。为此,对于他们的民俗有哪些你知道吗?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生活风俗

居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组成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

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成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碓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龛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

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

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

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之所。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家庭经堂。经堂神龛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两边设有畜廊,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5、详解:春节民俗民风

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各个地方都有庆祝过节的方式,春节也是如此。在我们中国,春节是一个对于我们来说一个非常大的节日。所以我们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过春节。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节的民俗民风吧!

春节民俗民风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您可能也喜欢:

盘点:春节风俗大全

解读立春节气的气候特征

春节餐桌上都有哪些禁忌

春节走亲戚都有哪些讲究?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