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满族的历史故事,努尔哈赤的故事(满族努尔哈赤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06-21人气:作者: 佚名

满族的历史故事,努尔哈赤的故事(满族努尔哈赤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

1、满族的历史故事,努尔哈赤的故事

2、四大名旦中的满族名家:程砚秋的故事

3、满族的文字文化及历史介绍

4、满族的民族故事之皇太极的小故事

5、努尔哈赤七大恨是什么,从何而来

6、猜你喜欢:

1、满族的历史故事,努尔哈赤的故事

汉族是人口最多民族,而满族则是人口第二多放民族。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满族统治中国的历史最长,历经了十二位皇帝,而努尔哈赤建立大金,为皇太极建立大清朝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本期的民族故事带你了解努尔哈赤的故事。

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他们长期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早期女真族的风俗习惯,保留至今载于史书的不多,流传最广的当数祭万历妈妈、敬狗、祀乌鸦等与满族“老罕王”努尔哈赤传奇人生有关的故事了。

传说努尔哈赤幼年丧母、家道中落,于是投靠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当差。由于他聪明伶俐,李总兵便将他收在身边当作戈什哈(亲兵)。一天,李总兵突然接到皇上密旨,称天上紫微星降落人间,东北地方有天子异象,派李成梁速速缉捕。可是一晃过了半年,李成梁仍未发现“天子”踪迹,因而总是闷闷不乐。

这天,他叫努尔哈赤打来洗脚水,为他洗脚,李成梁想开开心,便得意地叫着努尔哈赤的小名说:“小憨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能当上总兵吗,那是因为我脚上长了七颗黑痣。”小憨子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不瞒帅爷,我脚上也长了七颗红痣呢!”李总兵一听,大吃一惊,按照民间说法,脚踏北斗七星乃帝王之相,但他毕竟历练多年,老谋深算,于是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晚上,他兴冲冲回到寝室,得意地向爱妾梨花炫耀,准备第二天一早就把努尔哈赤押解进京邀功领赏。梨花明白若是将这个勤快忠厚而又聪明伶俐的年轻人送到京城,肯定就没命了。

于是她假意奉承李总兵一番,待他睡熟,悄悄跑到门房叫醒努尔哈赤,将实情相告,让他趁深夜赶快逃走,努尔哈赤走前跪倒在地叩谢梨花说:“他年得志,先敬夫人,再敬父母。”说罢,偷骑了一匹大青马,带着平时豢养的老黄狗,匆匆向长白山驰去。

第二天,李成梁不见了努尔哈赤,到后院一看,不禁大惊失色,原来梨花已用一抹白绫吊死在柳树下。他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勃然大怒,一面叫人将梨花解下鞭答,一面派人火速追赶努尔哈赤。

据说从此每年黄米熟了的时候,即梨花夫人上吊那天,满族人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枝,以示对梨花夫人救主的敬意。

且说努尔哈赤跑了一夜,人困马乏,刚要下马休息,忽听后面人喧马啸,知道一定是追兵上来了,他一拍大青马,又向前跑去。也真怪,这匹大青马如有神助,风驰电掣一般,一会儿就将追兵远远甩在了后边。后来,大青马跑得浑身是汗、气喘吁吁,活活累死在地。努尔哈赤惋伤地说:“他日若能夺得天下,绝忘不了‘大青’!”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遵照努尔哈赤的诺言,真的将国号改为了“大清”。

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只好徒步逃走,但是李成梁的人马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他急中生智,钻进了前面的草甸子。追兵赶到,只见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上哪儿去找人?他们犯了愁。其中一个士兵灵机一动:用火烧掉这片草甸子,不就可以烧死努尔哈赤了吗?于是,不一会火光四起,浓烟滚滚。

这时努尔哈赤已经跑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躺在草地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哪里知道大火就要烧到头上。当他醒来的时候却觉得自己好像躺在了水泊之中,站起来一看,周围的草都已烧光了,只有自己心爱的老黄狗累死在身旁。

这才明白一定是黄狗跳到水洼将身子弄湿,再回来将草和衣服弄湿,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顿时痛哭流涕道:“你救了我的命,我永远不会忘了你的恩,我要叫我的子孙永远不许杀狗、吃狗肉,不穿戴狗皮帽子和衣服。”

努尔哈赤掩埋了黄狗,听见后面人声嘈杂,回头一看,原来追兵又上来了。努尔哈赤心中一惊,心想这回可必死无疑了。正在这时,只见满天黑压压的一大群乌鸦向他扑来,他急忙甸旬在地,想躲过乌鸦再跑,哪知道乌鸦却俯冲下来,叼住他的衣服不放。这时追兵已到,没办法,他索性躺在地上装成死人,一动不动。

说也奇怪,许多乌鸦层层落在他身上,似在啄他,却也不疼。追兵赶到一看,见这么多乌鸦在啄尸寻食,没有理会又向前追去。努尔哈赤方知是乌鸦有意救他一命,从此,他立下誓言,要让子孙后代善待乌鸦。现在辽阳以北,有一个地方名叫老鸽滩,据说就是当年努尔哈赤遇鸦得救的地方。

【结束语】努尔哈赤戎马一生,统一了女真,平定中国关东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为大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努尔哈赤的传奇人生是说不完的。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

2、四大名旦中的满族名家:程砚秋的故事

中国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结合中国各个戏剧之精华形成而来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而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就是在这样艰难学习京剧,最后创立了程派,接下来的文章带你去了解程砚秋的故事。

程砚秋(1904-1958),原名艳秋,字玉霜,满族。1904年12月20日生于北京。程砚秋幼年丧父,6岁时因家贫给京剧演员荣蝶仙立契为徒,学唱青衣,合同8年。11岁,他开始登台演唱,13岁倒嗓,声带音哑。这时,荣蝶仙与上海戏院订立一个月的合同,要程砚秋去上海演出,后在罗瘿公的帮助下,与荣蝶

3、满族的文字文化及历史介绍

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产生的标志,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包括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而满族也是我国拥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

那么,在满族文化中,满族的文字文化及历史是如何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满族人最初是没有文字的,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

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

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新疆的锡伯族人(通古斯民族)使用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政府)、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

您可能也喜欢:

布依族文化符号的-布依族文字

穿在身上的艺术文化-布依族服饰

富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婚俗文化

惟妙惟肖的民间工艺-蜡染文化

4、满族的民族故事之皇太极的小故事

皇太极是一代杰出的人才,创建了大清朝。成为了清朝的第一个皇帝。发展了经济,缓和的民族矛盾,创建了满文,统一了八旗。是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又是治国有方的政治家。本期的民族故事带你了解皇太极的故事。

明朝末年,袁崇焕率军对抗皇太极的后金大军,与他展开了长年的对峙,并且不断获取胜利。但由于魏忠贤等人的阻挠,让袁崇焕处处受阻,最后不得不辞职归乡。

天启七年(1627),昏庸的明熹宗死去,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改年号为崇祯。明思宗查办了魏忠贤之后,朝中大臣纷纷建议召回袁崇焕。明思宗接受了这个建议,提拔袁崇焕担任兵部尚书,负责整个河北和辽东的军事。他问袁崇焕:“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吗?”袁崇焕答道:“只要陛下给我指挥军队的权力、朝廷可以配合我,不出五年的时间,我就可以夺回辽东。”

听到这一席慷慨陈词,明思宗非常激动,赐给袁崇焕一口上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回到宁远之后,袁崇焕整顿军队,严明军纪,让士气大振。而皇太极看到袁崇焕不断变得强大,便决定改变路线,绕开锦州和宁远,从龙井关、大安口朝着河北进发,打算直扑明朝的京都北京。

皇太极的行军布阵确实超出了袁崇焕的预计,他急忙出兵,希望在半路阻拦,可是却被金军乘虚而入,直奔北京郊外。得到情报的袁崇焕心急如焚,连夜行军,赶到京郊和金军展开了一番殊死搏斗。

对于金军的忽然进攻,北京城中一片惶恐。大家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听说袁崇焕赶到,明思宗才放下心来。可是魏忠贤余党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不断散布谣言,声称此次金兵之所以能够绕道进京,就是因为袁崇焕为他们让路,说不定其中还有阴谋。

明思宗疑心很重,听到谣言之后就开始怀疑。而从金军大营中逃回的太监更向他告密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立了盟约,要出卖北京城!”

原来,这个太监被关押的时候,曾经听到两个金兵的对话。一个说:“今天咱们退下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指示。”另一个问:“这是怎么回事?”而前一个人则故作神秘地说:“刚才我看到有人从明军大营中来,说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和皇上已经约定,大事即将告成了!”这个太监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趁机溜出来之后就跑回皇宫汇报。明思宗听了他的话,也信以为真,根本没想到这都是皇太极的预先安排。

气急败坏的明思宗命令袁崇焕立刻进宫,责问他为什么要将金兵引到北京来。袁崇焕来不及回答,就已经被捆绑起来,送进了大牢。

有的大臣知道袁崇焕为人耿直,不可能做出这种事,一再劝诫。可是明思宗却拒绝所有的人的奏章,到第二年便下令杀死袁崇焕。

一个反间计,为皇太极除去了强劲的对手袁崇焕。他退兵回到盛京之后,后金的实力越来越强大。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改为满洲,第二年便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成为了清太宗,而不能辨别忠奸的明思宗却成了被人耻笑的对象。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大将和皇帝之间都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彼此互相依存又互相防备。任用了将领,但是却又不信任他,是历代很多帝王犯过的错误。猜忌心极重的崇祯帝也有这个缺点,于是被皇太极利用,巧施反间,除掉了自己的劲敌。

明朝的毁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最终破除军事屏障却正是这些谋略起的作用。与其说后金军队的强大让明朝灭亡,倒不如说明朝君臣之间不能同心才是它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束语】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在四面开拓中度过的。他具有的心机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关于皇太极的故事和皇太极的一生,是三天三夜也不能了解详细的。若是对清朝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5、努尔哈赤七大恨是什么,从何而来

说起清朝的皇帝大家能想到的就是估计就是,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对了还有一个嘉庆皇帝,那么有谁知道努尔哈赤吗?在民族文化中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用“用兵如神”来称呼他不为过。在军事指挥上有着超高的智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他的故事吧,希望大家喜欢。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但是,努尔哈赤原约诺米纳率兵会攻图伦城,而诺米纳背约不赴。尼堪外兰又预知消息,携带妻子离开图伦城,逃至甲版城。努尔哈赤攻克图伦城后胜利而归。八月,努尔哈赤攻打甲板城。

然而,先前背盟的萨尔浒城主诺米纳见尼堪外兰有明朝做靠山,势力较强,便偷偷地给尼堪外兰泄露了风声,尼堪外兰闻风辗转逃往抚顺附近的鹅尔浑城。努尔哈赤再度扑空,遂收尼堪外兰部众后而还。不久,诺米纳与其弟鼐喀达约同努尔哈赤会攻巴尔达城,努尔哈赤深知机会来了,便佯许盟约。战前,努尔哈赤请诺米纳先攻,米纳不从。这时,努尔哈赤便使用预定之计,轻而易举地除掉了诺米纳。

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努尔哈赤的名号亦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至“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而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说道着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努尔哈赤七大恨了,同学们是不好是看到这个会感到奇怪何为七大恨?别走开,下面就说说“七大恨”。

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后人此后继续征战,最终进入中原,统一了中国。

大金国主臣努尔哈赤诏告于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

七大恨:

1、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3、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

5、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6、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7、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结束语】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把战略重点从原先统一女真诸部转移到反明上。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公开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七大恨”的政治性远远大于感情性,全文并没有过多的实质内容,意在挑起女真内部对中原的仇恨,从而达到努尔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