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多种表演形态的歌仔戏剧种介绍(歌仔戏是什么剧种)

时间:2023-09-12人气:作者: 未知

多种表演形态的歌仔戏剧种介绍(歌仔戏是什么剧种)

文章目录:

1、多种表演形态的歌仔戏剧种介绍

2、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全剧剧情介绍

3、歌仔戏巨星——杨丽花的介绍及代表作

4、吸收多种戏剧精华,歌仔戏的发展

5、歌仔戏文化:歌仔戏的表演角色

6、猜你喜欢:

1、多种表演形态的歌仔戏剧种介绍

歌仔戏从本地歌仔发展至今,根据表演地点等不同发展了更多的表演形态已,且每一种演出型态均各具特色,各有魅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去看看歌仔戏现在都有哪几种表演形态,并具体看看吧。

落地扫歌仔阵:

由闽南传入台湾的歌仔(锦歌),在宜兰发展成“本地歌仔”,尔后又模仿车鼓戏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诙谐的传统民间故事,随神轿游行,称之为“歌仔阵”。落地扫歌仔阵为歌仔戏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属于歌舞小戏的表演,演出地点多在庙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随游行阵头行进至庙口广场,

2、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全剧剧情介绍

喜欢看歌仔戏的人,应该对于薛宝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并不陌生,很多年轻人在一些老一辈人的熏陶下,也会多少看一点歌仔戏,那么你对于歌仔戏的了解有多少,知道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全剧剧情介绍是怎样的吗?

可能感兴趣》》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薛平贵与王宝钏》唐朝,皇宫郑妃为了争宠和皇后的地位谋害魏妃母子,魏妃叫杜忠带太子逃离皇宫,逃到薛家庄,杜忠死在薛家庄。太子被薛家庄的薛祥抚养。

十八年后,太子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薛平贵,因家道中落,至长安城投亲不周,辛经二位花郎收留并结拜。

王宝钏是丞相王允的三女儿,她天生丽质,聪明贤慧。她选中了薛平贵。不料其父嫌贫爱富坚决不允。无奈之下,她与父亲三击掌后断绝了父女关系,嫁给薛平贵住进了寒窑。后来,薛平贵从军征战,远赴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王宝钏贫病困顿,挖光了周围的野菜,苦度日月。薛平贵历尽风险,屡遭垂涎王宝钏美色的李明暗算,同时也屡闯难关,战功赫赫。后来,薛平贵娶了西凉国代战公主,当上了西凉国的国王。

十八年后,薛平贵接获义兄送来原配王宝钏血书一封,遂单骑走三关直奔长安城,与王宝钏寒窑相会,魏虎得知,又欲加害於薛平贵,却反使薛平贵乃大唐皇子李温的身份被证实,魏虎兵变谋反,幸代战公主率领西凉兵马解危,魏虎遭惩,平贵登基为帝,封为王宝钏为正宫皇后,封为代战公主为西宫,一家大团圆。

3、歌仔戏巨星——杨丽花的介绍及代表作

杨丽花可以说是歌仔戏中一个非常着名又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开始表演到现在的没有表演,几乎是每个闽南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那么关于这个歌仔戏的巨星,你对她的了解有多少,她的代表作你知道吗?

可能感兴趣》》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杨丽花,乳名“阿洛”,生於1944年。1947年起杨丽花加入母亲杨好所在的台湾宜兰知名歌仔戏剧团「宜春园」。1950年,杨丽花与母亲於戏院和外台演出由该剧团所制演的《安安赶鸡》,该戏不但是杨丽花首次担纲演出,也因为杨丽花精湛演出获得好评。

1971年,台湾无线电视从黑白迈入彩色,第一出彩色电视歌仔戏《相思曲》,正是由杨丽花与小艳秋主演。之後,以杨丽花为中心的台视歌仔戏剧团,连同知名歌仔戏编剧狄珊,以新颖的服装,紧凑的剧情,加上废除武场现场演出与加强音效等因素,纳入了新生代的该仔戏戏迷。

1970年代是杨丽花与电视歌仔戏的黄金时期,这时期让杨丽花成为台湾歌仔戏的同义词。而此间代表作有《七侠五义》、《碧血青天》、《万花楼》、《隋唐演义》、《杨家将》、《侠影秋霜》、《莲花铁三郎》、《青山绿水情》、《龙凤再生缘》、《薛平贵》、《铁扇留香》、《情海断肠花》、《铁汉金鹰》、《薛丁山》、《杨家将》、《恩怨情天》、《万花楼》、《薛仁贵征东》、《梁山伯与祝英台》、《狸猫换太子》、《风流才子唐伯虎》、《年羹尧新传》与《孙膑下山》等戏码

「电视歌仔戏」原本就是艺术包装的商品,它和所有的电视节目一样,是靠着广告的支持而生存的,商业与本土艺术的结合虽然或多或少会产先一些令人垢病的问题。但是杨丽花藉由科技之利、传播之便,让传统歌仔戏得以在台湾政府不重视的情况下留存,让歌仔戏脱离「外台」「内台」局限,这是杨丽花对台湾歌仔戏的重大贡献。

重回舞台 1990年代,解严後的台湾,允许世界各国影视娱乐进入,加上有线电视兴起,依赖台湾无线电视业的杨丽花电视歌仔戏渐次没落。除此,杨丽花之後的小生接班人,也无法接续杨丽花的气势,这些因素导致杨丽花所组成的台视歌仔戏团无法继续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的台湾歌仔戏荣景。

虽然如此,杨丽花仍继续培养新人。并将表演触角重新伸出大型舞台,这里面以1991年、1995年与2000年於国家剧院推出《吕布与貂蝉》、《双枪陆文龙》与《梁祝》为其代表作。

4、吸收多种戏剧精华,歌仔戏的发展

歌仔戏是起源于台湾本土的地方戏曲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福建闽南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歌仔戏还吸收了诸多戏曲的精华,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新剧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去看看它的发展吧。

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戏曲及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戏和民间歌谣等音乐曲调,引进京戏的锣鼓点和武打动作,使用北管曲牌、服饰、妆扮和福州戏的软件彩绘布景,并且援用各剧种的戏码、身段、道具、乐器,发展成一种兼容并蓄内容丰富的新剧种。

本地歌仔原本只是传统民间迎神赛会场合业余子弟的表演活动,相传第一个歌仔戏子弟团为“清和音”,后来又有“清和社”与“同闻乐”的成立。歌仔戏形成后,因其唱词与念白均使用闽南白话,一般观众易于理解,且其音乐曲调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情亦是民间所熟悉的故事,因此迅速从宜兰流传至台北,于是产生职业性戏班,尔后更有客籍人士演唱客家语言的歌仔戏,歌仔戏便流传全省各地,成为当时台湾最盛行的地方戏曲剧种。

1925年厦门“双珠凤”戏班曾聘请台湾艺人矮仔宝至厦门传授歌仔戏,翌年“双珠凤”改演歌仔戏,而后厦门地区纷纷成立“歌仔馆”,演唱歌仔戏;而台湾的歌仔戏团亦陆续前往闽南地区公演,歌仔戏自此风行于闽南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歌仔戏亦流传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闽南移民居住地区。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在台湾厉行“皇民化”政策,禁止台湾传统戏曲演出,当时歌仔戏就以“台湾新剧”、“皇民化剧”或“台湾歌剧”之名,穿着时装,将朝廷改成公司,皇帝改为董事长,宰相改成总经理,文武官员改为职员,以留声机代替被禁止的文武场,换汤不换药地演出,或转移至乡间继续表演。

同一时期,歌仔戏在闽南地区亦遭国民政府禁演,于是龙溪的劭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乃将歌仔戏曲调改编为“杂碎仔”调,美其名为“改良调”,歌仔戏则改称“改良戏”;由于流行于芗江流域,一九四九年后,就改称为“芗剧”,但厦门地区则仍称为歌仔戏,因此大陆地区的芗剧其实是由台湾之歌仔戏发展而成的。

国民政府迁台之后,鉴于传统戏曲与地方民间生活息息相关,乃大力整饬,寄望将之变为宣传反共政策的工具,1950年台湾歌仔戏改进会于焉诞生。同年吕诉上提出创作剧本《女匪干》,洽请台北市“艺华龙凤社歌仔戏团”排演,次年又提出《延平王复国》及《鉴国女侠》等剧。

1952年,台湾地方戏剧促进会成立,但该会成效有限,野台歌仔戏团根本未使用台湾地方戏剧促进会所编的剧本。其实,地方传统戏曲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将之视为政治宣传之工具,对戏曲本身造成莫大的伤害。

5、歌仔戏文化:歌仔戏的表演角色

在每一个戏曲剧种中,表演角色行当都各有不同。在“生旦净末丑”这五大经典角色中,每种戏曲都涉及二三,而有些则是全部包括,甚至更多。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去了解关于歌仔戏的表演角色吧。

歌仔戏原本属于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及小丑三种脚色为主的戏曲,后来又从北管戏引入大花脸,形成生、旦、净及丑四种脚色。

歌仔戏之生脚为戏曲中的男性脚色,从性质上可分为文生与武生,而依剧中脚色年龄则可分为小生与老生两种;旦脚依年龄有小旦与老旦,依性质则可分为正旦和花旦,其中正旦即京戏中的青衣,由于早期歌仔戏常演悲剧,因此正旦又称为“苦旦”,这也是歌仔戏特有的脚色。

小生、小旦的表演非常注重眼神,因此戏曲谚语有“小生小旦目尾牵电线”之说。

丑脚为戏曲中的甘草人物,在歌仔戏分为三花和老婆,男丑称为“三花”,女丑称为“老婆”,例如王婆、媒婆或剧中“三八型”的女性角色,老婆与京戏中的彩旦一样,通常由男性反串,以增加戏曲之趣味性。

丑脚的主要任务为调笑,因此在舞台上丑脚得以突破时空背景之限制,任意说话制造笑料。此外,由于演员演出丑脚,严重“牺牲色相”,因此俗谚说:“上台小,落台大。”表示丑脚上台时任人打骂,下台时为弥补他在舞台上所受的委屈,因此大家都要对他多加忍让、礼遇。

演员装扮:

歌仔戏装扮颇为费时,演员于演出前先依剧中脚色化妆抹粉,通常极为浓艳,其用意在于突显五官,夸大色彩以使远距离之观众得以看清楚演员的扮相、表情。

以造型而言,旦脚及青衣贴头片,受到京戏的影响;但歌仔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逐渐改成不贴头片,不梳大头,而将头发梳成发髻,小生则绑水纱,尔后演变成戴头套,犹如古装之造型。

早期歌仔戏在野台演出,基本上戏服色系比较原始,充满野趣。而电视歌仔戏早期的神仙剧,由于是科幻剧,计算机动化很多,可以用大量舞台秀的服装,如蓬裙、大圆裙、水转、宝石、金葱布等,“叶青歌仔戏团”即为一例。而中期电视歌仔戏逐渐走半传统方式,因此戏服曾使用亮片及绣花,如“杨丽花歌仔戏团”即是如此。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