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美术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是谁(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各自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3-05-26人气:作者: 佚名

美术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是谁(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各自的艺术特点)

文章目录:

1、美术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是谁

2、意大利面的由来,有什么故事

3、意大利的国花是什么花—雏菊

4、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特点

5、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文化名人有谁

6、猜你喜欢:

1、美术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是谁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文坛界有三颗巨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那么美术界的三杰是谁呢?本期的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米开朗基罗素描作品以人物“健美”着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米开朗基罗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他的天赋或许比同时期的其他人物都高,这使达芬奇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也是历史上最着名的画家之一。

拉斐尔

拉斐尔本名拉斐尔·桑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建筑师。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拉斐尔所绘画的画以“秀美”着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

拉斐尔的着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画即使是《圣乔治大战恶龙》的场面看起来也是平静安详的。他为梵蒂冈教宗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院》是经典之作,拉斐尔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将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着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拉斐尔于1520年高烧猝逝于罗马,终年37岁,葬于万神庙。

2、意大利面的由来,有什么故事

在如今中西文化合并的时代,许多人人都热爱着外国人眼中的美食。比如异常火爆的西式牛排、甜辣得宜的韩国料理、“一本正经”的日本寿司等等。而对于意大利著名的主食——意大利面,相信大家必定也不陌生。今天美食典故就为您带来意大利面背后的故事。

意大利面的起源简单说有人主张起源于中国,由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后传播到整个欧洲。

也有人主张:当年,罗马帝国为了解决人口多、粮食不易保存的难题,想出了把面粉揉成团、擀成薄饼再切条晒干的妙计,从而发明了名垂千古的著名美食——pasta(意大利面)。

最早的意大利面约成型于公元13至14世纪,与21世纪我们所吃的意大利面最像。到文艺复兴时期后,意大利面的种类和酱汁也随着艺术逐渐丰富起来。

最初的意大利面都是这样揉了切、切了晒,吃的时候和肉类、蔬菜一起放在焗炉里做,因此当年意大利半岛上许多城市的街道、广场,随处可见抻面条、晾面条的人。据说最长的面条竟有800米。不过由于意大利面最初是应付粮荒的产物,所以青睐者多是穷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让所有阶层无法抵挡。

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颇不方便。早期的人们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还意犹未尽地把蘸着汁水的十指舔净。

中世纪时,一些上层人士觉得这样吃相不雅,绞尽脑汁发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条卷在四个叉齿上送进嘴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面功不可没。

3、意大利的国花是什么花—雏菊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国花看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还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意大利是欧洲南部的国家,也是欧洲文化的摇篮,首都罗马。

那么,意大利的国花是什么呢?它代表的花语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下吧!

意大利国花是雏菊

意大利国花雏菊(daisy)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株矮,一般高15至20厘米,雏菊花色繁多,有白、淡红、深红、朱红、紫等色。雏菊花期长,能从春季延续开到秋季,尤其是在天冷花少的季节仍能生机昂然地生长开放。花细小玲珑,惹人喜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意大利人十分喜爱清丽姣娆的雏菊,认为它有君子之风,因此将雏菊定为国花。

雏菊的花语:隐藏在心中的爱

像缪塞的诗里写的一样“我爱着,什么也不说;我爱着,只我心理知觉;我珍惜我的秘密,我也珍惜我的痛苦;我曾宣誓,我爱者,不怀抱任何希望,但并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看到你,我就感到满足。”在罗马神话里,雏菊是森林中的妖精——贝尔帝丝的化身花。所谓森林的妖精,便是指活力充沛的淘气鬼,因此雏菊的花语就是——快活。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可以过着像妖精一样,明朗、天真快活的人生。回忆里的爱情,比等待中的爱情,更令人痛苦。那是画家惠英的雏菊花语。

无法诉说的爱情,比可以告白的爱情,来得更殷切。那是杀手朴义的雏菊花语。醒悟得太迟的爱情,比永远无法相见的爱情,更令人悲伤。那是刑警正佑的雏菊花语在罗马神话里她是由森林的精灵维利吉斯转变来的。当维利吉斯和恋人正在开开心心地玩耍时,却被果树园的神发现了,于是她就在被追赶中变成了雏菊。也许正因为如此,纯情自古以来,雏菊就被用来占卜恋情。藉着一片一片剥下来的花瓣,在心中默念,爱我,不爱我。直到最后一片花瓣剥落,我们或许才有勇气去监守那份藏在心中的爱。

您可能也喜欢:

茶花花语:红露珍的花语是什么?

薄荷的花语代表永久的爱

6月16日花语:苔苏玫瑰,生日花语谦虚

6月15日花语:含羞草,生日花语害羞

4、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特点

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在这时期,音乐的特点是逐渐变化的。早期文艺复兴音乐作品主要是对第三间隔的依靠作为和音。从12世纪开始的复调音乐在整个14世纪变得更为细致而不依靠声音的表述。15世纪初的音乐趋向简单,声音致力于平滑。到16世纪开始转向古典流派。本期的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14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制度和理想开始衰退,骑士制度、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统治的普遍的权威走向衰落。哥特式大教堂建筑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经院哲学受到蔑视。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从封建贵族的城堡和采邑转向城市。城市中手工业生产获得发展,商业贸易日趋发达。中世纪后期的半停滞的、地方化的、非赢利性的经济,逐渐过渡到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西方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开始了。它被称做文艺复兴,约从1300年持续到1650年。

文艺复兴的一些音乐理论家则借助古代的音乐理论来支持自己的一些新的音乐理论观点。瑞士理论冢海因里希·格拉瑞安(heinrichglarean,1488-1563)在他的《十二调式》(1547)中,在中世纪8种调式基础上又增加了4种新调式——结束音在a上的爱奥利亚(aeolian)和副爱奥利亚(hypoaeolian),结束音在c上的伊奥尼亚(lonian)和副伊奥尼亚(hypoionian),从而以12种调式取代了传统的八调式系统。他自称已重新建立了阿里斯多塞诺斯的调式体系。意大利作曲家、理论家维森蒂诺则更为激进。他在《现代实践中的古代音乐体系》(1555)中试图证实,“不仅古代的自然音体系应该存在,而且古代的半音和等音也同样是合理有效的,并阐述在当代复调音乐中如何应用它们”。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在卡梅拉塔会社的学者和艺术家“所写的关于古代音乐性质和情感说的一系列论文中,古典复兴的精神依然强烈,它们为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对戏剧性的诗歌进行富有表情的谱曲的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正是这一试验导致16世纪末歌剧的诞生”。

尽管文艺复兴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但是仍然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5世纪,音乐家一般服务于国王或贵族的小教堂(chapel)、教皇的小教堂或大教堂的唱诗班。小教堂是宫廷中主要的机构之一。为了在宗教仪式中进行各种宗教音乐的演出,教堂需要歌手、作曲家和音乐作品。服务于宫廷的乐师有教士和游吟艺人两类。前者至少是低级教士,后者一般是俗人。15世纪的作曲家仍然主要是教士类型的音乐家。他们在教堂的学校里受过训练和教育,多数人被培养为歌手,少数成为作曲家。游吟艺人多是演奏乐器的乐手,他们的演奏技艺是以师徒的方式传授的。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有了新的发展。文艺复兴的音乐作为中世纪音乐的进一步延续,它继承了中世纪已积累起来的一些音乐成果,另一方面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它在传统基础上又有一系列新的突破和发展。在15世纪的欧洲的音乐舞台上,来自欧洲大陆北方低地的勃艮第作曲家和法—佛兰德作曲家及英国作曲家占据主导的地位,他们培育了一种以宗教体裁为中心的泛欧洲性的音乐风格。源自14世纪的等节奏经文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定旋律的弥撒套曲成为重要的音乐体裁。15世纪30、40年代文艺复兴音乐风格的一些新的倾向已出现,如三度、六度音程作为协和音程被广泛接受,经文歌和弥撒曲逐渐从三个声部扩展到四个声部的织体,复调模仿手法被偶尔使用。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年,欧洲的音乐创作有了重要发展。尽管定旋律的创作方法仍然被使用,但是作曲家们开始以一些音乐动机作为音乐的最小的单位形成相互关联的乐句来构成一首作品,模仿手法被系统地运用,在以复调模仿为主的作品里间或出现对比性的和声式织体部分的安排被普遍采用。对于丰满和声的追求和模仿手法的采用,使音乐的各个声部相互协调显得重要起来。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在已有的固定声部基础上,先构成一个二声部的框架(固定声部与高声部),其他声部再依次添加上去的创作方法退居次要,而几个声部同时创作的新方法逐渐成为主流。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彼德罗·阿龙(pietroaaron,1489-1545)在1524年的一篇论文中推荐了这种新的方法。

5、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文化名人有谁

意大利,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这样一个充满文明气息的国度,在历史上出现的文化名人更是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关于意大利的文化名人都有谁,肯定有你了解的。

但丁: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他被认为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乔托:

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之一。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他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他为绘画领域的拓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勇敢探索新的绘画方式的画家。

乔托带领意大利美术突破了拜占庭美术定型化的束缚,开创了写实主义绘画的一片崭新天地,因而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从乔托开始,意大利绘画的题材不再仅限于寓言,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凡人普通而真实的生活,他们运用各种新的技法,歌颂人性的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彼特拉克: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意大利语:francesco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意大利学者、诗人,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

他以其十四行诗著称于世,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人尊他为“诗圣”。他与但丁、薄伽丘齐名,文学史上称他们为“三颗巨星”。

在十四行诗的发展史上,他创造了意大利体,有筚路蓝缕之功,后世只有莎士比亚可与之交相辉映。而他继承法国“温柔的新体”的传统,创作的一组以女友劳拉为主题的诗篇,则又和但丁前后呼应。有了这些诗作,他也就“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

薄伽丘:

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杰出作家。与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佛罗伦萨文学“三杰”。其代表作《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薄伽丘是位才华横溢,勤勉多产的作家。他既以短篇小说、传奇小说蜚长写作叙事诗、牧歌、十四行诗,在学术著述上也成就卓著。晚年,薄伽丘一心钻研古典文化,埋头著述《异教诸神谱系》(1350—1375)和《但丁传》是两部最重要的作品。前者以丰富的史料叙述神和英雄的起源,展示神话的基础,后者则是意大利研究但丁的最早学术著作之一。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