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土家族分布在哪里 四川土家族分布在哪里

时间:2023-10-29人气:作者: 未知

土家族分布在哪里 四川土家族分布在哪里

文章目录:

1、土家族分布在哪里?西南哪省最多

2、巴蜀土家族风俗,土家族文化特色

3、土家族文化象征:土家族服饰

4、土家族的古老乐器:咚咚喹

5、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6、猜你喜欢:

1、土家族分布在哪里?西南哪省最多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的文化,而每一个民族的分布不同,所占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期土家族文化,小编想带你了解土家族都分布在哪些位置,在西南地区,哪个省份里土家族人是最多的。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

土家族人自称为“bifzivkar”(汉语谐音“毕兹卡”)。“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贵州省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境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分为四个支系、毕兹卡、孟兹、廪卡、南客。

毕兹卡

北支土家族,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贵州省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

孟兹黑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境内的潭溪镇。自称“孟兹黑”,其语言为孟兹语(南部土家语),现只有泸溪的两千余人使用。

廪卡

在湖南凤凰县当地自称“廪卡”的人以“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为由申报为土家族”,最后他们在90年代末期也被归为土家族。廪卡认为自己是巴人廪君的后裔,当地苗族称其为“卡嘎”。但廪卡与前两者之间的文化等各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与矛盾的地方,其申报文件中的所谓民族语言既不是毕兹语也不是东部苗语,而是古代汉语在汉语方言中的遗留,通过调查本地凤凰县汉族同样使用这些汉语方言。生活中廪卡人已经被汉化,因此廪卡究竟是被汉化的毕兹卡还是被汉化的另一个民族难以考证。

南客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和黔东北。

2、巴蜀土家族风俗,土家族文化特色

土家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重庆,其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能歌善舞。土家族对于巴蜀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其风俗文化特色吧。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人口总数在100万左右。其族源来源于巴人,主要是巴郡南郡蛮中的广廪君之后和被称为长沙武陵蛮的盘瓠之后。由于他们居位在西、辰等五溪上,故古时又称为五溪蛮。

土家族近代的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崇拜祖先,信仰多神,特别崇拜土王。土家族有语言,但无文字。土家族能歌善舞,他们传统的摆手舞、龙灯、狮灯、花灯、跳香、民歌、号子、打闹等均享有盛名。

传说土家的摆手舞来源于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军队的“前歌后舞”,即汉代著名的巴渝舞。土家族文学上的成就是有名的“竹枝词”,曾对盛唐以后的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

土家族戏剧也很有特色,在酉水流域,流传着土家族的傩愿戏(又叫傩堂戏);在石柱一带流行着一种源于傩戏而又不同于傩戏的“土戏”。

在土家地区,往往土家与苗族、汉族交错而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则是土家族和苗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重庆的苗族源于古代的“五溪蛮”和“黔中蛮”,和土家族、汉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出了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干栏式的“吊脚楼”民居和建于江河上的风雨桥、土花被面、蜡染织品、油茶汤、糯米糍粑、油香粑、极酸的泡菜,以及苗家的“踏月”歌舞,都有独到的特色,享有盛名。

3、土家族文化象征:土家族服饰

我们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的服饰来辨别不同的民族,大多数民族的服饰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特点。

那么,在土家族文化中,土家族服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

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

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

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饰在内。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的质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子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服饰。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非常简朴,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志记载:土家服饰“俗尚简朴”,“无奢靡之风”。

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已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土家俗谚所云:“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过,土家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您可能也喜欢:

苗族历法的来历及应用

不一样的剪纸:苗族剪纸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4、土家族的古老乐器:咚咚喹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土家族的文化主要传承体现,土家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富。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吹咚咚喹。相信大家对于咚咚喹都比较的陌生,其实咚咚喹就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乐器。那么,大家对于咚咚喹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咚咚喹”的制作

咚咚喹制作简单,其发音清脆、明快。普遍流传的传统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呆嘟哩”、“乃哟乃”、“拉帕克”等20多种。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唱词内容以土家语儿歌为主。咚咚喹用细竹管制作,管身长15~20厘米。内径0.41厘米。竹管上端留有竹节,在节下切一斜口劈出薄片为簧。管身正面将外皮削平,管壁开有三孔或四孔,一端切断为空管音孔。有1、2、3、5与5、1、2、3两种不同音阶的体制。咚咚喹的曲牌丰富,一般都有固定的标题,表演时有独奏、齐奏或合奏等各种不同的演出形式。

“咚咚喹”的演奏

咚咚喹演奏时为竖吹,用口衔住上部舌簧处吹奏。左手专打节奏,右手专按旋律,也有吹双管的,左、右手各持一根咚咚喹,用娴熟的技巧,一只手按一根乐管,双管齐吹同一首曲牌。咚咚喹音高随管身长短和音孔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能吹出四五个音。三孔咚咚喹可发出(g1、a1、b1、d2)4个音。四孔咚咚喹,可发出(d1、g1、a1、b1、d2)5个音。第三孔可奏出各种装饰音。其传统曲调有固定标题,如“咚喹咚喹咚喹”、“巴涅咚咚喹”、“利利拉拉咚咚喹”等,有的还配有唱词。

“咚咚喹”传承价值

“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因制作简单,容易学会,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土家族人喜爱。“咚咚喹”作为土家族音乐的一种外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结构、句式与演奏形式,同时它联系着土家族习俗、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它除了人们娱乐或传递感情外,还具有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十分吻合中国古代朴素的音乐美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咚咚喹”这种富有独特价值的民间音乐已越来越鲜见,流布区域日渐萎缩,传承人锐减,土家族聚居的湘鄂渝边区,除龙山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及与之毗邻的永顺、保靖的少数边邻村寨外,其他地区已基本失传。2006年,土家族咚咚喹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保护主体。

您可能也喜欢:

苗族民间的艺术奇葩“反扳木鼓舞”

回族“油香”习俗与文化

华丽的苗族银饰文化

汉族传统刺绣工艺-顾绣文化

5、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土家族既有和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也有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赶年节、六月六等。

那么土家族文化中的赶年节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过赶年”即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主流说法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7年),真值年关将近,朝廷传来圣旨,急调土司地区土兵赴苏淞协剿倭寇。军令如山。计算路程,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开赴前线的土家官兵过了年再走,各路土司王商量过后,觉得提前过年。后来,几路官兵如期抵达东南沿海前线,并立下赫赫有功。土家人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与“过赶年”相关,因为提前吃了年关饭就要上前线打仗,吃饭的人多,所以用甑子蒸饭。从此,土家人过年时不管家伙总人多人少,家家户户有用甑子蒸饭的习俗。

桑植土家族和永定区茅岗一带的土家人杀年猪,则有盖蓑衣的习俗。相传某年年关将近,山寨贫困百姓还没有过年米、过年肉,眼见土司头人家中红灯酒绿,寨内青年悄悄将头人家的一头肥猪抬回山寨杀了,还没来得及开膛破肚,头人带人挨家挨户搜查来了。大家急中生智,将死猪抬上床铺,盖上蓑衣,假意装“死人”,床边围了好些人假装含悲哭泣,骗过了头人。从此,杀年猪盖蓑衣就成了一方习俗。

土家族聚居的山寨,年事活动主要有打粑粑、做团馓子、插柏枝、贴钱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送亮、拜年、闹元宵等。除夕,兴炖猪头肉,蒸压甑饭,做“合饭”寓意合家吃“团年饭”;夜晚围坐火坑守岁,叫做“坐年成”;黎明时,争先开门鸣爆竹12课,闻其响声以判断各月光景的好坏。头年嫁出去的女儿,必须接回来“团年”。“团年”后女儿女婿再赶回夫家“团年”。过年也有一些要求和禁忌: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必燃大火,火旺表示财旺人兴;年火蔸不准脚踩和用火钳敲击,以免惊走火神;其中有一根卧火蔸千万不能熄,熄了火就会产生断香火的不好兆头。

过年时不许吵口,不许打骂小孩,不许打破碗。吃年饭时不许泡汤,否则第二年上山干活会经常淋雨,还会垮田埂。大年初一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不串门。正月头三天妇女不拿针线,否则这一年都不吉利;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扫了、泼了会扫去、泼去财路。大年初一,吃早饭时听到阳雀叫是好兆头,大便时听到阳雀叫不是好兆头。大年初一开门牲畜进屋,会有不同的预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农耕社会形成和遗留下来的这些禁忌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淡出。

您可能也喜欢: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