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你所不知的湖南打油茶习俗(打油茶百科)

时间:2023-09-12人气:作者: 未知

你所不知的湖南打油茶习俗(打油茶百科)

文章目录:

1、你所不知的湖南打油茶习俗

2、湖南常德春节习俗有哪些

3、湖南常德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4、湖南中元节的习俗 湖南中元节七大习俗

5、你所不知的湖南酒文化

6、猜你喜欢:

1、你所不知的湖南打油茶习俗

打茶油的习俗起源于唐朝,它是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打茶油也是潼族人民用来招待宾客的食物。在不同的场合他们能调配处不同的茶油。打茶油体现了少数人民的智慧和礼仪之道。下面的湖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关于打茶油的习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侗语称为dosxeec,意为放茶、做茶。当地汉话称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阴米”。阴米都预先备制,制法是:将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阴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状,去掉粗糠。打油茶时先将阴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备用。接着把配料花生、黄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没有定规,时鲜瓜菜、猪肝、虾米都可以放,还可以放些葱花、姜丝等作料。

原料准备就绪后就煮茶水。放一把米在锅里炒到焦黄,再添上本地土制的上好茶叶炒拌几下加水煮沸,滤出渣子。把茶水倒进盛着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春节期间的油茶还要加两块手指宽的油煎糍粑。北部地区喜欢在油茶中放红薯。

油茶可称侗族的第二主食。过去,人们不仅早餐吃油茶,每顿饭前都要吃油茶。油茶是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特别是妇女往来,常聚于一起打油茶。吃油茶只兴用一只筷子。客人吃了油茶不还筷子,表示还要再吃;还了筷子,则表示多谢主人,不用再添了。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

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我们家乡地区湿度大,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人觉得非常劳累的时候,如果能喝上那么一两碗油茶,过不了多久,满身的疲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同时迎来的便是一份难得的过冬好心情。

2、湖南常德春节习俗有哪些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称为新年或元旦,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一年中辞旧迎新的一天,所以在这一天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不管在中国的哪个角落里,都会如期庆祝。本期常德文化就为你介绍湖南常德春节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有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的记载。常德旧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晨,雄鸡初鸣之时,由男户主起来打开大门鸣放爆竹,叫做“开财门”。现时鸣放爆竹多在北京时间零点正。这一天,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叫做“去旧迎新”。堂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合家敬过天地、拜过祖宗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小孩拜了年,长辈照例要用红纸包一些钱送给小孩,叫“压岁钱”。从前,晚辈向长辈拜年,一定要跪下叩头;平辈与平辈拜年,男的作揖,女的道万福。后受外地影响,改为行鞠躬礼。旧时,给人拜年要讲“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现时多改为说:“新年好!”

旧时拜年的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即初一儿孙辈跟祖父母和父母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领着女婿回娘家拜年,但按习俗一定要当天赶回去,不能让家中“空了房”;初三以后,街坊邻里、亲戚朋友才互相走访,但奉信“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外出空手回”,意思是初七不远出,初八在外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外出办事,因而“惟出必择吉”。近时拜年的习俗必不可少的举动,也无须择吉而行。旧时农村,初一至初三不扫地,不倒垃圾,意为“积财”。初四要敬土地菩萨,各户派人上地角田头,插三柱香,点一盏烂调羹做的小油灯,并把少许纸钱压在土块下面,以示对土地的恭敬。

新春期间,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门口张灯结彩的习惯。旧时,富家要在大门口挂两盏红纱流苏元宝大灯,表示“吉星高照”。贫民也要在大门口点上一盏小油灯,取个吉利。故民歌中有“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之语。现在,各单位都时兴在大门口扎彩门安装五色彩灯,民家新春点灯之俗虽有一段哀落,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逐渐开始兴盛。贴春联是常德城乡普遍的习俗,春联写的吉利语,门楣上还要贴一个大“福”字。大门对面的墙上(中堂)要贴“对我生财”、“万事如意”、“开门大吉”,门扇上要贴门神或送子娘娘,大门的合缝处要贴“财”字,表示“财门大开”。现时,贴春联仍很流行,但已改为新语,“门神”为新年画所取代,其他已不时兴了。

春节期间,常德城乡都大耍龙灯。常德龙灯的品种有长龙、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等。

3、湖南常德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荆楚岁时记》有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的记载。常德旧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晨,雄鸡初鸣之时,由男户主起来打开大门鸣放爆竹,叫做“开财门”。现时鸣放爆竹多在北京时间零点正。这一天,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叫做“去旧迎新”。堂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合家敬过天地、拜过祖宗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小孩拜了年,长辈照例要用红纸包一些钱送给小孩,叫“压岁钱”。从前,晚辈向长辈拜年,一定要跪下叩头;平辈与平辈拜年,男的作揖,女的道万福。后受外地影响,改为行鞠躬礼。旧时,给人拜年要讲“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现时多改为说:“新年好!”

旧时拜年的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即初一儿孙辈跟祖父母和父母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领着女婿回娘家拜年,但按习俗一定要当天赶回去,不能让家中“空了房”;初三以后,街坊邻里、亲戚朋友才互相走访,但奉信“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外出空手回”,意思是初七不远出,初八在外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外出办事,因而“惟出必择吉”。近时拜年的习俗必不可少的举动,也无须择吉而行。旧时农村,初一至初三不扫地,不倒垃圾,意为“积财”。初四要敬土地菩萨,各户派人上地角田头,插三柱香,点一盏烂调羹做的小油灯,并把少许纸钱压在土块下面,以示对土地的恭敬。

新春期间,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门口张灯结彩的习惯。旧时,富家要在大门口挂两盏红纱流苏元宝大灯,表示“吉星高照”。贫民也要在大门口点上一盏小油灯,取个吉利。故民歌中有“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之语。现在,各单位都时兴在大门口扎彩门安装五色彩灯,民家新春点灯之俗虽有一段哀落,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逐渐开始兴盛。贴春联是常德城乡普遍的习俗,春联写的吉利语,门楣上还要贴一个大“福”字。大门对面的墙上(中堂)要贴“对我生财”、“万事如意”、“开门大吉”,门扇上要贴门神或送子娘娘,大门的合缝处要贴“财”字,表示“财门大开”。现时,贴春联仍很流行,但已改为新语,“门神”为新年画所取代,其他已不时兴了。

春节期间,常德城乡都大耍龙灯。常德龙灯的品种有长龙、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等。

4、湖南中元节的习俗 湖南中元节七大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元节,传说这一天阴曹地府大门洞开,万千鬼魂都在这个时候回到阳世,去享用生人准备的祭祀,故各地民间在节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丰盛的祭品,并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习俗。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湖南中元节的七大习俗。

接亡客

湖南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七或初十开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有“前三后七”一说,每日三餐饭茶,礼仪相敬。接亡客是一件很讲究的细致活,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更是分外的隆重,准备工作也是极为细致与充分。

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清洗干净。准备好祭品、纸钱香烛;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其中一只雄公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有一些对祖先许下的诺言或者祖先托梦交代的事情等等。

湖南隆回地方,中元节接亡客的习惯是在农历十一晚上把老客接回家,农历十二至十四日供饭,一日三餐,餐餐必备新鲜饭菜、每餐必须是荤菜,且须是三碗或五碗菜,成双数不行。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烧包

每逢中元节前后,不少群众会在路口或水边“烧包”,这是湖南绵延千年祭祖的传统习俗。“烧包”包括“金银纸包”、“衣冠箱”,这些“财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经写好收件故人,并且按一定的规则折好的成捆的冥钱,按亲疏关系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边焚烧,让他们领着后人的孝敬,开心快乐回家。

湖南沅江中元祭祀先人的方式就是烧包,但一般不会在七月十五烧,而是十一或是十二就烧,因此还流传一句话是“十一金十二银”。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湖南地区也不例外,这是因为“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是中元节也是祭祖节,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湖南湘潭杨嘉桥一带,中元节祭祀先人时,大人要沐浴完毕,穿戴整齐,准备香烛、纸钱、鞭炮把在外面游荡的祖先迎接回家。祭祀的过程中禁忌吹口哨。而湖南岳阳一带的人家,有用挂吊钱的方式来祭祀先人的。

祭祀土地和庄稼

农历七月十五,湖南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人们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这样做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

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5、你所不知的湖南酒文化

湖南文化中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识,尤为突出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文化特点也都体现在湖南的酒文化里,南岳洞庭,岳麓湘水,湖湘美酒飘溢着醉人的芳香。那么,湖南酒文化与湖南人有什么渊源?湖南酒文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历史文献中,古人对湖湘饮食亦有丰富的记载。如屈原在《楚辞》中就提到过衡阳古酒“骿酒”,并称其为“楚源骿”,他还在《招魂》中,对楚地湖南宴席上的美食和美酒均做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据专家考证,仪狄为女性酿酒官,极有可能是古武陵地域的部落先民。特别是古武陵文化圈的“酉水”、“澧水”,就与酒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辞源》中写道:“古文酒与酉同”。

按湖南民间说法,酉水河以前又叫酒河。而《酉水·禹贡》说酉水就出自今沅陵,酉水流域分属湘、黔、渝、鄂边区的武陵山地,为古酉人的世居地,酉水古称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远在唐虞,为三苗地。”“楚、秦为黔中地,汉以降,先后设有酉阳县、酉阳州、酉阳军、澧县、澧阳县等”。

古代酉、酒、醴、礼都是相通用的,醇酒也叫醴酒,甲骨文中此字正象以陶豆盛醇酒祭神之状,后人加酉旁为醴,《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上古时善于酿酒的部落所居之水为澧水。另外,楚国一地盛产菁茅(也称之为苞茅),《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就有“包匦菁茅”的记载。这种茅草同样也盛产属于楚国的湖南湘北和湘西一带。

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另外《论语》、《楚辞》、《吕氏春秋·本味》、《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北山酒经》等文献对湖湘饮、食均有丰富的记载。

另外,在湖南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炎帝湖南酒——酒文化——造酒传说,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炎黄二帝中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创者和传播者的炎帝,“始作耒耜,教民稼穑;普尝百草,始有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创制陶器。”炎帝缔造了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炎帝在湖湘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足迹,湖南是神农炎帝和黄帝的生活之地和炎帝安寝之地(株洲有炎帝陵)。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始祖,也是酒文化的奠基人,炎帝时代已具备了酿酒的原料、贮酒的设备,并从猿猴造酒总结出了酿酒的技术,当然,炎帝贵为帝王不可能亲自动手,只能教导和指导他人酿酒,依此来看,那酿酒之人必是湖南先祖了。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不仅有酒和大量残留食品的遗迹出土,而且还有食简、筷子和饮器、食器等,其量之多,其质之精,其包含的应用范围之广,足可以开一个汉代饮食博物馆。

在西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关于酒的记载有白酒、米酒、温(酝)酒和肋酒等几类,特别是在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这两本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中,还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马王堆汉墓女尸数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过了“七窍灌酒”;在澧县城头山城市文化群中,考古还发现了用于滤酒的“漏斗形澄滤器”,这便是距今7000年——9000年前在湖南已出现酿酒工艺的历史见证。

湖南还发掘出了中国南方最多、质地和造型最优、堪称国宝的青铜酒器。以上所述都从文字和实物上充分证明了古代湖南自中华人文初始时,就产生了酒文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