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傈僳族澡堂会的由来与文化特色

时间:2023-10-05人气:作者: 佚名

傈僳族澡堂会的由来与文化特色

文章目录:

1、傈僳族澡堂会的由来与文化特色

2、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3、特色明显的傈僳族狩猎文化

4、独具民族特色的傈僳族春浴节

5、颇具特色的傈僳族婚俗文化

6、猜你喜欢:

1、傈僳族澡堂会的由来与文化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每当春天来临时,生活在云南的傈僳族民众,都会聚集到泸水十六汤温泉去洗浴。温泉水洗去百病,迎来吉祥。这种风俗被傈傈族称为“澡堂会”,这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来了解傈傈族文化吧!

每年春节,傈僳族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到泸水十六汤温泉洗浴(位置25°53'24.71“北98°50'23.22”东),永圣洁的温泉水洗去污秽,迎来吉祥。在这里,人们通宵达旦赛歌,年轻人则交友订终生。

参加“春浴”的人们,一般在离温泉半里左右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他们在温泉都要住上三、五天,每天洗浴七、八次。据说,经过这样反复洗浴,就能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中。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僳僳族群众,都要到有温泉的地方去洗浴。据说,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农历正月,人们去洗“春浴”时,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小伙子姑娘们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一大早就带上干粮菜肴,背上行李,到野外食宿。他们把“春浴”看作是一种文明、卫生、圣洁的行为。

因此,连久居山寨的老人也不顾年老体弱、道路崎岖,让儿孙们搀扶前往。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通常是长辈先洗,青年后洗。男的洗浴时,妇女们相约去备饭菜;妇女洗浴时,小伙们又背上背篓,钻进深山密林去拾柴打猎。

您可能也喜欢:

独具民族特色的东乡族姓氏

东乡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特色文化?

德昂族女性的象征“腰箍”文化

独具民族特色的德昂族花节

2、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在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傈僳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在火把节这一天当地人民聚在一起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想更了解傈僳族的火把节吗?那就关注本期的傈僳族文化吧。

火把节是德宏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过火把节别有一番情趣,节日这天,寨子里热热闹闹,人们喜笑颜开穿上节日盛装,全家团圆,杀猪宰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美美地喝着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讲团结、家家户户互相祝福。

这天,待到倦鸟归林、夕阳衔山时,人们点起火把从屋里到屋外,从院内到院外熏烧灾虫。火把左右摆动,上下舞动。老年人边舞动火把边念叨:“烧死跳蚤、烧死老鼠、烧死魔鬼、烧死一切害人虫!……”然后,老人又拿着火把去照果树,念道:“开花吧!结果吧!让人们收获吧!”众人同呼:“开花吧!结果吧!花果满山,粮食满仓!”入夜,火塘通明,人们欢欢乐乐跳起芦笙舞、三弦舞。亲亲热热手拉手举行跳戛、唱民间叙事长诗《火把节调》。这个调子也称“半年生产调”,其内容是总结半年生产经验的。这时春播夏收的作物,如荞子、洋芋等等已成熟收进了家。人们唱丰收鼓干劲,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傈僳族火把节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云南维西地区有三多:石头多,树多,野兽多。还有三少:人少,地少,粮食少。在这里住的人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另外也种一些火烧地,在乱草棵子里点起一把火,烧出一片空地,不耕也不锄,用梭镖拨弄拨弄就下种。种玉米,也种麻,就是不会开水田,种水稻。后来他们怎么又开水田、种水稻了呢?这有一段故事:

有一年天大早,太阳象一团大火,把山上石头都烤红了,天热得连野兽都躲在岩洞里不出来,打猎也打不着;种下的玉米刚长到齐腰那么高,就全枯死了。人民饿得前胸贴后胸,家家户户都牵着饿得精瘦的小猪到森林里去找野菜;因为小猪知道野菜当中哪种有毒哪种没有毒,只要它能拱吃的,人就能吃。就这样,大鬼主还一个劲儿地要粮、要兽皮和各种各样的东西。人民生活苦得象黄连秆上的虫儿,嚼不完的苦渣,喝不完的苦水。村村祭天祭地,哭喊着祈雨,盼天神救星。就在这时候,蜀汉的承相诸葛亮带着四川兵马,翻山越岭沿着澜沧江来到了云南维西。

老辈人传说:诸葛亮的兵象天兵天将,个个都穿着铁背心,就象穿山甲一样;刀砍不进,箭射不透。兵多得象蚂蚁搬家,马多得象树叶上的红蜘蛛;密密麻麻,一层又一层。他们刚一下山,可把当地的人吓坏了,藏没处藏,躲没处躲,有的整村整村地往深山里逃。当时逃到贡山那边去的大多数是藏族,没逃去的大多是纳西族和傈僳族。

诸葛亮和大鬼主在斓沧江边上打了一次大仗。大鬼主的兵躲在荆棘棵子灌木丛里向外放毒弩箭,诸葛亮的兵拉了个大包围圈,往荆棘棵子灌木丛里放火箭,箭头上点上火,把乱树棵子全引着了。大鬼主的兵往外一跑,诸葛亮的兵马奋勇冲杀,这一下,大鬼主可吃了败仗,他的兵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大鬼主跪在村寨外面的路口上投降了。

老百姓听说诸葛亮打败了大鬼主可高兴了,敲着木鼓,吹着木叶,跳着舞,唱着调子,从森林里涌出来迎接。各村各寨的头人带了几个猎人去见诸葛亮。他们没带长刀,也没带毒弩箭,只带去了一些赓香、熊胆,另外还带去几张兽皮,也有老辈人说,还带去了一些野蜂蜜和黄蜡。

诸葛亮亲自到寨门口来迎接。头人们来的时候,还有点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可一见到诸葛亮那种和蔼可亲的样子,就不再害怕了。诸葛亮摆上酒给大家喝,摆上煮羊腿给大家吃,还给大家蒸了大颤大甄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大家伙儿吃得可香啦。这里的人民是很难吃到大米饭的,一没有种籽,二没有种水稻的田地,也不耕种,要想吃大米饭只有拿兽皮到丽江,或者到剑川去换;山高路险,野兽又多,没有几家人去换的;所以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很难吃到一点大米饭。

诸葛亮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和头人商量,决定派人回四川调兵往这儿运稻谷,同时又派出很多汉兵教大家开辟水稻田。开辟水稻田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先要放火烧掉山上乱木、乱草棵子;赶跑野兽,然后再动手搬掉石头。石头太多,大块的搬不动,小块的搬不完。从那时起,这儿就流传下来这么两句谚语:猎取香樟就别怕跑断了腿,开辟水田就别怕砸断了腿。

3、特色明显的傈僳族狩猎文化

傈僳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傈僳族生活在深山,所以狩猎也成为了他们的一项生活方式,傈僳族人们勇敢、善良,他们通过自身的智慧不断的改善生活创造生活。那么,对于傈僳族的狩猎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傈僳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傈僳族同胞的狩猎工具主要是弓箭和驽。另外还有一种,其形似弓,称之为弹弓,用于兜石弹射。后有了火药猎枪,又成了傈僳族人的狩猎工具之一。

傈僳族人善用毒。他们有一种见血封喉的毒(用川草乌、烟油、蜂毒等经特殊提炼熬制而成),奇毒无比,就是凶狠的豹子中毒后,最多跳三丈远就毙命。此毒毒性奇特,俗称“毒一命不毒二命”,人食了被毒杀的野兽却无恙。

在根据动物习性看脚迹寻猎等方面,傈僳族人有着高超的本领。哪怕是小动物,顺着脚印可寻数十公里而无误。对于那些大动物,更可谓所有行踪尽在掌握中。

傈僳族人最绝的狩猎方式是下套子,即埋设圈套。对熊、野猫、豹子等能咬断绳子的动物,多埋设套颈、套腰之圈套,对獐子、麂子等动物则设套脚的套子。一般是利用有弹性的树、竹等,设计一触即发的机关。动物中了圈套后,突然被悬空吊起或套牢,就是熊、豹子等也无计可施,只好乖乖就擒,更别说其他小动物了。这种狩猎方式是傈僳族人用得最多、最可靠、最巧妙的方法。

此外,傈僳族人还有埋设驽、枪之绝活,布陷井、埋横杆、插毒竹尖之妙技。小孩做游戏也多与狩猎有关,他们捉山中的白肚皮老鼠可谓一绝。或布石块、或布木材块,或用竹夹子,但用得最多的还是套子。

正月阔拾节里的初一、初七这两天,傈僳族山寨最为热闹。这两天,男子们赛狩猎,从山上狩猎回来后比谁的战利品多;小孩子的乐趣则在于看谁粘的鸟儿丰富,谁捉的老鼠多。

傈僳族同胞祖祖辈辈都是半农半猎兼采集,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积累了许多狩猎经验。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发展,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近年来,傈僳族人一般不再狩猎。但傈僳族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善良的本性没有改变,他们现在正以勤劳智慧的双手去创造新的生活。

4、独具民族特色的傈僳族春浴节

傈僳族保持着原始族群的神秘气质,他们也保留着许多的传统文化。傈僳族的春浴节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没当春天到来时,傈僳族人民就会到有温泉的地方洗浴,传说在这天洗浴能给人带来好运,去掉灾厄。那么,对于傈僳族的春浴节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傈僳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群众,都要到有温泉的地方去洗浴。据说,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农历正月,人们去洗“春浴”时,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小伙子姑娘们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一大早就带上

5、颇具特色的傈僳族婚俗文化

拜堂成亲闹洞房是我们对古代婚礼的印象,那么,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的婚礼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的婚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小编收集了一些傈僳族文化中的婚俗知识,一起来了解傈僳族的独特婚俗文化特色吧!

青年男女通过劳动生产、逢年过节、 参加婚礼、庆贺丰收、社会集会、生意往来以及串姑娘等活动,认识了对方,并产生了爱慕之心,就可以寻找机会与对方对歌。如在小路上相遇,在溜索旁相逢,在四间劳动,在密林中砍柴,都可以背过身子,手扶耳朵,向爱慕的人丢一首歌过去。对方听到后,就会对回歌来。这样一来一往,互问互答,两人间感情的距离就越拉越近了。

第二天早饭后,女方家组成热闹的送亲队伍,抬、背着嫁妆,由新娘的舅舅背着新娘,在鞭炮和火枪声中离开女方家。此时,新娘表示不忍离别父母姐妹,要礼仪性地哭泣,但哭声一般持续不长,宾客就唱起(送亲歌)。可以说,新娘是在歌声和哭声中上路的。

到男方家门口时,从竹楼到庭院,到处都聚集着男方迎亲的人。人们分站两旁,用隆重的礼节来迎接新娘,欢迎送亲的客人。

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女方家送亲队伍中走出七八个健壮的小伙子,他们围着男方家火塘跳(跺脚舞),以象征性地检查新娘住的竹楼是否牢实。跳完后,送亲的人们才进屋子就坐。

这时候,围坐在火塘边的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唱起了僳僳族的(创业歌),以歌声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历史,不忘恩负义祖先创业的艰难。接着,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开始对歌。时而个人对唱,时而一个领唱,众从合唱,只听歌声阵阵,此起彼伏,并夹着阵阵的欢笑声,把喜庆的气氛渲染得很浓。歌手们演唱时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随着曲调的节拍一左一右地摆动,所唱的曲调明快活泼,旋律优美流畅。 婚礼这天,女方家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内尽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还一拨一拨地过来敬酒、劝酒,致使不少送亲者成了醉翁。送亲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觉得乐,甚至会成为美谈。

第二天早上,送亲的人们返回时,男方要托他们带一些酒肉给女方父母,鉴于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所以第二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请一老人在火塘边持酒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虫鱼鸟兽都是成双成对的,但愿你们夫妇白头偕老。"婚后数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门。

回门时,新郎要带去猪肉、包谷粑粑、三脚架等物送给岳父家,同时要在岳父家帮助干十余日的活才能携手返回。返回时,母亲会送给做了新娘的女儿一只鸡、一口锅和镰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僳僳族历史上曾有摇篮婚配、互换婚和抢婚的习俗,但现在已基本绝迹了。

您可能也喜欢:

东乡族圣纪节的习俗与文化

独具民族特色的门巴族建筑文化

惟妙惟肖的乌孜别克族舞蹈文化

极具特色的乌孜别克族语言文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