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论文)

时间:2023-11-16人气:作者: 未知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论文)

文章目录:

1、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

2、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分门别类保护有法

3、门巴族的食俗文化,你知多少?

4、门巴族独特的工艺文化:氆氇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民族的传承

6、猜你喜欢:

1、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

门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通用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但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类别较多。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门巴族文化中了解关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保护现状如何?

一、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错那、隆子等县。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门巴族总人口为0.89万人,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政府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民间文学类

由于没有文字,门巴族的民间文学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口承文化非常发达。其主要神话传说有《镇压妖女》、《吉萨格来战妖魔》、《房脊神》,讲述娘江曲、达旺曲和普龙曲的《三兄弟河》、《那嘎湖》,讲述空心母却吉桑姆和猎人冬顿的《却吉桑姆和冬顿》、神奇木匠《皮休嘎木》、《白马兄弟与色》、《色目人镇妖》、《遗留下来的号角》、《马桑尔辛格烈学僧除妖》,颂扬行善积德、鞭挞贪欲的《汤科嘎布当上吉波(国王)》、《她为一袋麝香丧命》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神话《猴子变人》。门巴族民间文学中还有大量动物故事,比较著名的有《聪明的小鸟》、《野鸡和乌鸦》、《猫喇嘛讲经》、《杜鹃、啄木鸟和斑鸠》等。

门巴族民间叙事诗《太波嘎列》是讲述门巴族牧业始祖太波嘎列的英雄史诗。全诗共分14章,分别是《召唤歌》、《神牛歌》、《引牛歌》、《牧牛歌》、《四美歌》、《四饰歌》、《搭帐篷歌》、《搭灶歌》、《栓狗歌》、《挤奶歌》、《打酥油歌》、《迁徙歌》、《欢歌》、《诵歌》。从人们对太波嘎列的祈求开始,接着叙述了神牛的降生、牵牛、牧牛、搭账篷、修炉灶、拴狗、挤奶、打酥油、迁牧场等,全面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门巴族牧业生产的过程。

2、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分门别类保护有法

本期我们来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芜湖铁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之一,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芜湖铁画

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着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布扎比开幕,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4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主要讨论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经过三天的会议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了76个项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共有22个项目名列其中。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

3、门巴族的食俗文化,你知多少?

饮食是民之根本,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门巴族的人民通过自身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的文化,这些文化也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改善变得更加的有价值。那么,对于门巴族的食俗文化你了解多少呢?想知道更多内容就关注门巴族文化吧。

门巴族人的烹饪方法简单,饮食清淡,主菜通常都是汤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门巴族的食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融合形成的,从而构成了独特的门巴族饮食文化。

门巴族的日常食俗

门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区主食糌粑。门达旺地区、错那县、墨脱县等地以鸡爪谷加工成食品作为主食。加工方法是:将鸡爪谷经脱粒、晒干,磨成细粉,放入烧开的水中稍煮,然后用搅拌器(形如船桨的木棒)反复搅拌成面团,熟后即可食用。门巴族还喜用荞麦面在薄石板上烤烙荞麦饼。大米的吃法与汉族相同,玉米和鸡爪谷则用来做成糊粥食用。

肉类以牦牛、黄牛肉居多,也食猪肉和羊肉及猎获的野生动;食用方法习惯炖或制成肉干。过去有些地区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品种有南瓜、黄瓜、白菜、西红柿、洋白菜、辣椒、韭菜等。门巴族善用鸡爪谷、玉米、高梁等粮食酿酒。所有餐具大都是木制,门巴族食工制作的木碗,已成为传统的手工艺品。

门巴族的节庆食俗

门巴族好客,凡有客至,全家人携酒到村口为客人洗尘,并做好米饭、炖肉款待。宴请客人时,主妇要站立一旁,为客人斟酒,并保证客人的酒杯总是满的。如客人酒醉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自己的真诚为客人所接受。客人离别时主家要执酒送到村外。门巴族婚礼挠有风趣,婚礼前,新郎一方要带几竹筒酒上路迎亲,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

新娘进屋后,新郎家要摆酒肉和油饼款待客人,届时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难新郎家,以考验男的方诚意。新郎家要献哈达、陪话,不断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满意后,才能开怀畅饮。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轮流给客人敬酒,客人还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对饮,并让他们当众比试谁喝得快,谁先喝完就喻示着今后谁当家。

门巴族的酒食俗

门巴族善饮酒,喜爱喝酒。大至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小到亲朋好友相聚,谈天说地日常杂话都离不开酒。清晨一家人斟酒劝酌,边饮边谈家事,或是商仪一天的活计;入夜,一家人又要围坐在火塘边,或是请来邻里亲朋,欢聚同饮。如果贵客临门,热情的主人自然是取出甘甜的美酒待客。主妇用大铜瓢舀酒站在客人面前,但在给客人敬酒之前,主人要倒出少许酒在手心喝下,以示酒无毒,自己未尝酒之前一般不敬给客人。

客人喝一口,主人要立即斟满,不使碗中的酒减少,表示主人热情好客。给客人敬酒时,必须用右手敬酒,切忌用左手,只有给死者上供斟酒才用左手。还用清茶、酥油茶和清油茶也是门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

4、门巴族独特的工艺文化:氆氇

门巴族是中国最具有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门巴族的许多民族特色也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门巴族人民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别具民族特色的歌曲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以及工艺文化,氆氇就是工艺文化之一。

对于氆氇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门巴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同时又具自身特色。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隅一带男子喜戴一种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蓝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顶,下部使用红色氆氇,翻檐处用桔黄色绒布镶边,并留一个缺口,戴帽时把缺口对在右眼上方。桔黄色颜料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草根制作而成。几种颜色鲜明,远远望去十分醒目。

门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氇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狭,人们爱穿软底长筒靴,用红、黑两种色的氆氇镶配缝制。墨脱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编的斗笠防日晒雨淋。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织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悬砍刀或叶形小刀。

门隅的妇女也是穿袍服,外面围一块白色氆氇围袍。勒布、邦金一带的妇女,习惯在背上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传说这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来到山南留下的习俗,为了避妖邪,图吉祥。实际上是为了在背筐时保护衣服不被磨损,也有雨披的功效。

妇女颈上悬挂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她们穿的内衣叫“不布热”,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称“冬固”,分长短两种,用红、黑两种氆氇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佛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做“噶乌”。不论男女,都系一条长2米,宽约0.6米的红氆氇腰带。

墨脱一带由于气候温暖,妇女都喜欢穿色白质薄的小上衣或无袖无领的褂子,下着花色裙子,配上项链、耳环,显得格外潇洒俊俏。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民族的传承

这期民族文化带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