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满族的民族故事之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时间:2023-09-15人气:作者: 佚名

满族的民族故事之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文章目录:

1、满族的民族故事之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2、民族文化:满族婚俗文化

3、同仁堂与康熙的故事

4、民族文化:满族的由来

5、满族的民族故事之皇太极的小故事

6、猜你喜欢:

1、满族的民族故事之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但是亲政以来,大权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在康熙手掌,而在鳌拜手上。康熙智擒鳌拜,最终鳌拜并没有都过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本期你的民族故事带你看看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当时的康熙年幼,朝政大事都是四位辅政大臣处理,而鳌拜是其中最为跋扈的,他爸自己的儿子和亲信都安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上书等重要位置上。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国家大事,鳌拜都是在家里做好决定后,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完全无视皇帝的存在。而且只要有跟自己意见不和的大臣,鳌拜都会想方设法除掉。

康熙皇帝从小读四书五经,深受皇权思想熏陶,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懂事了,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鳌拜一旦决定的事,要是皇帝不同意,他就在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非逼得康熙皇帝点头同事不可。如此傲慢无礼的鳌拜不断地拉拢自己的势力,肆无忌惮。

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个人当户部尚书,可是鳌拜却想让自己的一个亲信当,只是对皇帝亲自指定的人不好意思驳回,于是,他就下令让这两个同事担任户部尚书,可见,他的权力已经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了,而这是封建社会中皇权思想所不允许的。只是由于康熙一直未亲政,朝廷大权都落在鳌拜手里。

在首席辅政大臣索尼死后,苏克哈萨因为和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谋反篡逆,置于死地,遏必隆为了自保,处处附和鳌拜,听从他的支配。尤其是当康熙14岁宣布亲政后,鳌拜非但没有丝毫的归还政权的意思,还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朝廷的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不甘心这样长期受鳌拜的压制,虽然极想制服鳌拜,但是康熙也清楚的看到了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全,树大根深,很难对付,而且稍有不慎,走漏风声就会打草惊蛇,反被鳌拜制服。

康熙为了制服鳌拜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按当时清朝的规矩,选了一批满族权贵的子弟,表面上是供自己消遣和玩耍的伙伴,因为这些权贵子弟都跟皇帝差不多大,但都体格健壮,腰腿灵活。

于是,康熙每天都跟这群少年做相扑游戏,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康熙也毫不在意,照样玩的热热闹闹的,鳌拜见了,很是好笑,心里想这终究是一群孩子,只知道嬉戏打闹。从此更不把康熙皇帝放眼里了。

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鳌拜故意假称自己有病不去上朝,还到处去说自己年事已高,为朝廷出力大半辈子,皇帝应该亲自到家里来探望。康熙听到这话,果然亲自去了鳌拜家里。

刚走到鳌拜的卧室,就看到鳌拜手按床沿,十分紧张得样子,御前侍卫见状快步走上前,掀起床席子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此时康熙竟然大笑一声,而侍卫们则横眉怒对,鳌拜更是紧张了,可是却只听到皇上说“刀不离身,这是咱们满族的就习惯嘛,不足为奇啊!”说完就仔细问了问鳌拜的病情,嘱咐他多休息,然后就起身回宫了,鳌拜这才松了一口气。

2、民族文化:满族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在文化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属于隐形文化,平常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满族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婚俗文化。

那么,满族婚俗文化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1902年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同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和生存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仪式的程序很繁琐细密,包括迎亲、送亲、插车、抱轿、拜北斗、跨火盆、接盖头、看新娘子、搭帐篷、坐帐、拜席、喝交杯酒、吃子孙勃勃等。这些仪式不仅繁琐而且耗资也不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只能办一部分仪式,而不能全部办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满族的婚礼仪式也简化了许多,除了基本的仪式如相亲、定日子、典礼等形式之外,其他仪式已经很少见了。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礼仪式的简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变迁就是会将旧的、不适合新时代文化体系的部分淘汰掉,换之以新的内容。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继承延续一个优良的民族文化。

在现代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对婚礼非常讲究,一般要举行三天,即传说中的三日婚。第一天“响棚”,第二天“亮轿”,第三天“正日”。

响棚

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接新娘首先要选个好时辰,即订立吉日。吉日订妥后,男方就要给女方家送去一坛老酒、一只肥猪,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

亮轿

婚礼第二天,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就是“亮轿”了,即请新娘上轿。届时,新娘要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花轿则多是用马拉的,不用人抬,轿门用红绫档帘,轿顶上要有“麒麟送子”木刻,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其次,轿内还要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孩子一般选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则要是夫妻双全,儿女健康的。

正日

所谓的正日就是新郎迎娶新娘的日子,在清晨新郎披红戴花乘轿或骑马,在伴郎陪的同下鼓乐吹奏,带领迎娶新娘的彩轿去女家迎亲。生命伊始便挂在脖子上的吉祥锁,是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要女儿留下这锁表达了对女儿的恋恋不舍,同时解下这把锁,也标志着女孩子从此成人美好的新生活即将开始。

您可能也喜欢:

富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婚俗文化

惟妙惟肖的民间工艺-蜡染文化

中国的声音“活化石”-八音坐唱

特色明显的布依族戏曲

3、同仁堂与康熙的故事

在我国,中药是传承久远的一门学问,而同仁堂这个药店的名号,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作为一家传承久远的药店,在中药方面是很有研究的,而且在清朝康熙时期,康熙还有跟同仁堂有一段故事,你有听说过吗?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析。

相传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读书声。康熙心想,宫中御医不过是一些庸才,没有什么真本事,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来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

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郎中见有来客夜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请你脱去上衣,让我看一看。”

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

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

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觉一愣,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不是让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三遍之后,竟然全身不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

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

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

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

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来个鱼跃龙门。”

康熙说道:“赵兄,常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

赵桂堂笑了笑说:“你错了。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淩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

赵桂堂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哩。”

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去的黄先生,心想这还是个怪人呢。

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太监,把赵桂堂领进门内,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太监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

赵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了。这时,只听太监说:“赵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来。

果然,没过几天,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赵桂堂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4、民族文化:满族的由来

满族是咱们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散居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满族其实原本就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等等。我们对于满族的印象或许都停留在古装剧。很多人都不知道满族的由来是如何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满族文化的角度来学习一下满族的由来吧!

满族的由来: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

5、满族的民族故事之皇太极的小故事

皇太极是一代杰出的人才,创建了大清朝。成为了清朝的第一个皇帝。发展了经济,缓和的民族矛盾,创建了满文,统一了八旗。是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又是治国有方的政治家。本期的民族故事带你了解皇太极的故事。

明朝末年,袁崇焕率军对抗皇太极的后金大军,与他展开了长年的对峙,并且不断获取胜利。但由于魏忠贤等人的阻挠,让袁崇焕处处受阻,最后不得不辞职归乡。

天启七年(1627),昏庸的明熹宗死去,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改年号为崇祯。明思宗查办了魏忠贤之后,朝中大臣纷纷建议召回袁崇焕。明思宗接受了这个建议,提拔袁崇焕担任兵部尚书,负责整个河北和辽东的军事。他问袁崇焕:“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吗?”袁崇焕答道:“只要陛下给我指挥军队的权力、朝廷可以配合我,不出五年的时间,我就可以夺回辽东。”

听到这一席慷慨陈词,明思宗非常激动,赐给袁崇焕一口上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回到宁远之后,袁崇焕整顿军队,严明军纪,让士气大振。而皇太极看到袁崇焕不断变得强大,便决定改变路线,绕开锦州和宁远,从龙井关、大安口朝着河北进发,打算直扑明朝的京都北京。

皇太极的行军布阵确实超出了袁崇焕的预计,他急忙出兵,希望在半路阻拦,可是却被金军乘虚而入,直奔北京郊外。得到情报的袁崇焕心急如焚,连夜行军,赶到京郊和金军展开了一番殊死搏斗。

对于金军的忽然进攻,北京城中一片惶恐。大家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听说袁崇焕赶到,明思宗才放下心来。可是魏忠贤余党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不断散布谣言,声称此次金兵之所以能够绕道进京,就是因为袁崇焕为他们让路,说不定其中还有阴谋。

明思宗疑心很重,听到谣言之后就开始怀疑。而从金军大营中逃回的太监更向他告密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立了盟约,要出卖北京城!”

原来,这个太监被关押的时候,曾经听到两个金兵的对话。一个说:“今天咱们退下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指示。”另一个问:“这是怎么回事?”而前一个人则故作神秘地说:“刚才我看到有人从明军大营中来,说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和皇上已经约定,大事即将告成了!”这个太监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趁机溜出来之后就跑回皇宫汇报。明思宗听了他的话,也信以为真,根本没想到这都是皇太极的预先安排。

气急败坏的明思宗命令袁崇焕立刻进宫,责问他为什么要将金兵引到北京来。袁崇焕来不及回答,就已经被捆绑起来,送进了大牢。

有的大臣知道袁崇焕为人耿直,不可能做出这种事,一再劝诫。可是明思宗却拒绝所有的人的奏章,到第二年便下令杀死袁崇焕。

一个反间计,为皇太极除去了强劲的对手袁崇焕。他退兵回到盛京之后,后金的实力越来越强大。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改为满洲,第二年便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成为了清太宗,而不能辨别忠奸的明思宗却成了被人耻笑的对象。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大将和皇帝之间都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彼此互相依存又互相防备。任用了将领,但是却又不信任他,是历代很多帝王犯过的错误。猜忌心极重的崇祯帝也有这个缺点,于是被皇太极利用,巧施反间,除掉了自己的劲敌。

明朝的毁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最终破除军事屏障却正是这些谋略起的作用。与其说后金军队的强大让明朝灭亡,倒不如说明朝君臣之间不能同心才是它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束语】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在四面开拓中度过的。他具有的心机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关于皇太极的故事和皇太极的一生,是三天三夜也不能了解详细的。若是对清朝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