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 正月十五是有什么风俗

时间:2023-09-28人气:作者: 未知

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 正月十五是有什么风俗

文章目录:

1、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风俗

2、正月十五:扬州元宵习俗

3、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4、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上元节

5、【正月十五】苏州元宵节习俗

6、猜你喜欢:

1、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风俗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在元宵节的时候,有很多的习俗活动,而如今有很多人却不是很清楚,那么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呢?元宵节风俗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杭州春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你可能感兴趣:春节期间苏州习俗有哪些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你可能感兴趣:2020年春节过年祝福语 美好寄语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2、正月十五:扬州元宵习俗

按照扬州民间的说法是,十三上灯、十四新春、十五元宵、十六牙祭、十七王母生日、十八落灯。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团圆,要一起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本期扬州文化就为你介绍扬州元宵习俗。

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都可以去看灯,以前的妇女是不能出门的,但在这一天是可以去看灯的。在扬州民间,根据不同的年份,花灯也有所不同。

舞龙灯是个技术活,过去人们都要在正月十五舞龙灯,大家都把一节节的龙灯拿到城门口装好,然后再从各个门进城,到辕门桥会合。舞龙灯是一个技术活,几条龙围着一个龙球舞动,那时候的龙灯里面点着蜡烛或煤油棒,舞龙要上下翻飞,如果玩不好,把灯内的蜡烛弄倒了,就成了火龙了。

元宵节除了玩灯,还有踩高跷、猜灯谜、扭秧歌、河蚌舞等多种民俗娱乐活动。过去的高跷有一丈多高,也就是说有3米多,踩高跷的扮成孙悟空、白娘子、许仙等一些民间传说或是戏剧中的人物穿行在人群中。踩高跷走一段就需要休息,这么高演员怎么休息呢?找一个屋顶坐在上面。当然人们都希望能坐在自家的屋顶上,这也是新年讨个好彩头。

元宵节期间,扬州民众的娱乐也不仅仅是玩灯赏灯,人们常常见到的各种花灯和各种歌舞一齐汇聚,热闹非凡的狂欢场景——扬州人称之为闹花灯。

扬州有句老话叫“正月十五闹花灯”,这句话告诉我们,扬州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闹”。扬州人在元宵节期间不仅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同时还可以看到舞龙狮、划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歌舞杂技的表演,常常是群情激奋,万众欢腾,扬州人信奉越“闹”越发、大“闹”大发,元宵节也因此而成为扬州人的狂欢节。

扬州闹元宵最有特色的就是猜灯谜,扬州的元宵灯谜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包含着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多年以来一直都保留着。猜灯谜不仅需要文化知识,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比如“送高堂上飞机”(打一军事名词),谜底是“航母”,这里面就包含了文化知识、军事知识。

3、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元宵节的时候,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元宵和汤圆这两种食物了。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 放孔明灯的寓意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家“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你可能感兴趣:元宵节祝福 微信唯美句子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文化东传有关。唐朝时,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你可能感兴趣:元宵节贺词 温馨祝福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上元节

正月十五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民俗传统节日,这一天,举国上下,热闹非凡;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那么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和农历节日大全来看看元宵的习俗及由来吧!

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烟花、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发展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节日由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5、【正月十五】苏州元宵节习俗

很多人都觉得只有过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了。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可以知道,苏州是非常重视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在这一天,苏州会办灯市、闹元宵。苏州还有一些特有的地方习俗。跟小编一起来看下苏州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苏州人尤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办灯市、闹元宵,这一天苏州城内成了欢乐的海洋。“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据记载,从南宋开始就有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的传统,而灯市最盛的地方便是阊门一带。

不过除了元宵张灯、观灯的习俗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一些特有的地方风俗,以及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

祭猛将,祈丰收

自古以来,元宵前后,苏州流行许多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活动,其中祭猛将便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据介绍,苏州城宋仙洲巷旧时有猛将堂,又称吉祥庵,供奉着苏州农民信仰的护农神。传说猛将原是穷苦出身,一直受“慢娘”(吴语,即晚娘,或后母)的虐待,“慢娘”更挑拨猛将父子关系,父亲偏信了“慢娘”的话,把猛将赶出了家门。猛将流浪在外,发现蝗虫在啃吃庄稼,便一直驱蝗到海边,不小心落水溺死,老百姓奉他为神灵。

传说正月十五是猛将的生日,老苏州城里老百姓,这一天都要到猛将堂看庵中点燃五六十斤重的大蜡烛,附近乡下农民这一天也到庵中烧香,祈祷一年里无蝗灾,庄稼丰收。苏州科技学院的戈春源教授说:“每年正月十三,各地老百姓们便把猛将的神像抬出来游街,祈求风调雨顺”。

除此之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立水表”、“照田财”的风俗。所谓“立水表”,就是插一根棍子在地上,棍长一尺五寸,元宵当晚子夜时分在月下观看,如果棍子的影子是棍长的一半,表示今年风调雨顺;如果棍子的影子不到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干旱;影子超过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发水灾。“照田财”,就是将一根竿子插在田里面,竿子上挂个灯笼。

接紫姑,祭蚕神

“紫姑其实是传说中的厕神。”戈春源介绍说,过去元宵节苏州民间有“接坑三姑娘”的习俗,关于这“坑三姑娘”还有一个传说。

据介绍,南朝刘宋时期的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记载了一个“紫姑神”的故事,传说紫姑原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小妾,因为受大妇妒忌,常叫她去干些脏活,正月十五那天,被大妇害死。据说,她死后,天帝见怜,因她生前常干脏活,就令她当了厕神。苏州人过去常将厕所叫作“粪坑”,上厕所方便叫“蹲坑”,于是便俗称紫姑神为“坑三姑娘”,有人甚至称她为“粪坑娘娘”。

民间传说她占卜很灵,所以每到正月十五夜,老百姓就要扎“紫姑轿”接她回来,请她显灵。过去苏州类似的占卜活动,大多是由“接紫姑”演变而来。传说紫姑对蚕桑的收成占卜极灵,苏州是丝绸之乡,许多老百姓以养蚕植桑为生,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苏州的蚕农们都要迎请紫姑回家,以祈求蚕桑丰收。此外,元宵夜,苏州乡村还有用白粥祭蚕神的习俗,祈求自家育出的蚕能吐出优质的丝,能卖个好价钱。

走三桥,除百病

闹元宵,不仅是男人和孩子们的事,对于长期被禁闭在家的妇女来说,元宵夜简直就是解放日。这一晚,妇女们可以三五成群,穿着新衣,在皓月下观看花灯,甚至元宵节还有一项专属女性的活动——“走三桥”。

据长洲、元和等志书记载,元宵夜苏州妇女早就有“走三桥”的习俗,常年足不出户的妇女,在元宵之夜结队而行,走过三座桥便回。一般来说,她们都会挑选一些名字吉祥的桥来走,如寿星桥、吉利桥、太平桥等。据说走三桥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过桥渡河,在古人看来是“度厄”的象征,走过三桥,就度过了一年中的众多灾厄,就能终岁无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祸”谐音,因此过桥更有了克服灾祸的寓意。

在封建社会,都市往往实行宵禁,禁止人们夜行,而元宵夜则是一个例外,对于长期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妇女来说,只有在这一天晚上,才有难得的自由。据记载,因为有了这一夜的自由,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人多得以致脚都不能沾地,可见传统都市里元宵节的盛况。

你可能会喜欢:

2015年结婚吉日一览表

立秋是几月几日,2016年立秋是什么时候?

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来历是什么

历年世界清洁地球日主题汇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