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详解:景颇族传统乐器都有哪些

时间:2023-08-22人气:作者: 佚名

详解:景颇族传统乐器都有哪些

文章目录:

1、详解:景颇族传统乐器都有哪些

2、景颇族民间传统体育:汤碟

3、源远流长的景颇族传统文化

4、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及其过节方式

5、详解:景颇族习俗及由来

6、猜你喜欢:

1、详解:景颇族传统乐器都有哪些

在云南地区有着许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景颇族便是其中的一个民族,景颇族在如今的少数民族中人数并不多。景颇族也有着独特的民族习俗。本期景颇族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景颇族传统乐器都有哪些。

勤劳的景颇族人民,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地处亚热带,森林密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苍林翠竹之中。景颇人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祭“木代”鬼,即举行“目脑”,景颇族载瓦支系称“纵戈”,都为“歌舞”之意,现合称“目脑纵歌”。

民间音乐较为丰富,民歌有斋瓦、勒来、木占和勒嘎等,器乐有独奏和民间吹打乐合奏。民间乐器有吐任、筚总、洞巴、三弦、竹簧、铁簧、赠疆和象脚鼓等。

勤劳的景颇族人民,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地处亚热带,森林密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苍林翠竹之中。景颇人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祭“木代”鬼,即举行“目脑”,景颇族载瓦支系称“纵戈”,都为“歌舞”之意,现合称“目脑纵歌”。

民间音乐较为丰富,民歌有斋瓦、勒来、木占和勒嘎等,器乐有独奏和民间吹打乐合奏。民间乐器有吐任、筚总、洞巴、三弦、竹簧、铁簧、赠疆和象脚鼓等。

云南歌舞团制成的改革吐任,用两根竹管套接起来,相接处用铜插口连接,可随时调节音高。吹奏时,左手拇指和右手掌心分别控制两端管口,通过吹气的强弱、缓急变化和两手开闭孔的巧妙配合以及泛音超吹等技法,音域达3个8度,音色与竹笛相似,脆亮而高亢,富有山野风味。

景颇青年不论在林间赶路或山上放牛,还是男女恋爱,都要伴着悠扬的吐任声。吐任传统独奏曲有《情歌调》、《放牛调》和《山歌调》等,它还常同象脚鼓等乐器合奏《配歌调》。吐任已由景颇山寨登上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大雅之堂,颇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2、景颇族民间传统体育:汤碟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不二法则,为了更好的生存,只有最英勇的战士才能,为此相互竞争,彼此竞技,慢慢就演变成了现在的体育,在景颇族文化中就有这么一想古老的体育运动传承至今。“汤碟”民族文化中一个特色的体育项目。

“汤碟”是景颇族成年男女在节假日或婚丧嫁娶的日子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景颇族把这种活动叫“汤碟崩”。

“汤碟”的具体做法和打法是:把一根约10厘米粗,20多米长的竹子,削去多余的竹梢枝丫,保留竹尖,再用一细竹篾把准备好的物品系在竹尖上,然后把竹竿栽在空地上,这时,竹尖上的物品迎风摆动。此外,也可把物品挂在树梢上。

“汤碟”做好后,男子们就在各自的铜枪上装药填弹。之后,就瞄准目标“砰砰”打个不停。打时,只准打系物品的细竹篾或细绳。谁把绳子打断使物品落下,谁就取胜,奖品就是被他打落的物品。“汤碟崩”是景颇族男子自己枪法的炫耀。

春节期间的“汤蝶崩”活动,一般在节日前便由寨子里青年男女协商筹备好。竹尖常挂的物品是用本寨男女青年们捐献的钱买的,有手帕、项琏及少量钱,并系着用彩色细毛线编帜的崭新漂亮的筒帕(背包)。在场地边,青年男女们还备有米酒,供大家享用。

如果男子打落汤碟,便由姑娘们负担米酒和水酒的费用,如果男子打不落“汤碟”,将负担米酒和水酒的费用。尽管姑娘们费尽心机,如将吊线弄行很细,把物品弄得很高等,但结果都难不住枪法高超的小伙子们。

“汤碟崩”活动,有时吊筒帕,有时吊牛肉。有时某个姑娘会将信物放在作为靶子的筒帕中,并预先将信息传达给她的心上人,但这个必须是神枪手,否则,姑娘的信物则会落入别的小伙子手中。

“汤碟崩”活动,也有在丧葬中进行的,这种场合下的“汤碟崩”。叫“石锐崩”,即打在竹尖上的肉砣。死者的家属把吊有肉砣的竹子栽在家门前,肉砣用芭蕉叶包好,并备有足够的火药和子弹,请前来参加丧礼的人们打,以此赢得更多的枪声,枪声越多,死者的家属越高兴,因为在景颇族传统习惯中,死者家里的枪声响得多,便说明死者的亲戚朋友多。因此死者家属要准备很多肉食,供举行“石锐崩”活动使用。

3、源远流长的景颇族传统文化

景颇族文化作为景颇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传承下了许多带有景颇族自己特色的风俗习俗等等。记录下了景颇族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发展过程。铸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让我们到现在都还有幸欣赏。

婚俗

景颇族的传统婚恋别具特色。青年男女交往大方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千脱总”,意为串姑娘。通常采用唱山歌的方式,由相识相爱到结百年之好。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买卖,采用抢婚的方式。另外还通行单方姑舅表婚,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了“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

风俗

景颇族热情好客,凡是来的客人,主人会热情招待。景颇人重视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以酒肉、饵块粑粑、鸡蛋、糖果或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如蜂蜜、草烟赠送主人,客人走时也往往是满载而归。

当你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如果你不说一声就离开,人家会说你无道德、缺教养。景颇人喜欢上山采来阔叶,当作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用,否则会被当成仇人而遭怒视。到景颇家里做客时,不要在房内久站,应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辞而去,不能抢坐其位置或板凳。

平对妇女不能托下巴而坐,托下巴而坐表示哀悼。妇女就座忌讳跷二郎腿。严禁在房内吹口哨。在长辈面前忌讳开玩笑,做怪动作,乱动乱翻包头。忌讳拿统裙直盖熟睡的小孩。景颇族男子随身之物长刀和筒帕,平时不能在墙上翻挂着,在众火焰火之际,不能抽刀从火苗上拿过去做事或传递给他人。

丧葬

景颇族丧葬有许多本民族特点。家中有人过世,首先鸣枪,用枪声告诉大家,有人死去了。并派人通知亲戚朋友,但只准双人而不能单人前往。亲戚朋友听到噩耗就准备礼物前往参加丧葬。人死通行土葬,凶死的一律火化,埋骨灰于地下。

喝酒礼节

景颇族人喜欢喝水酒,酿酒的原料有大米、红米、苦荞、玉米等。其中尤喜用大米酿的甜米水酒。此外,景颇人还酿制味怪的酸水酒。景颇族喜欢用竹子制成的酒筒盛酒,讲究的以金竹制成,做工精细,滴酒不漏。

水酒在景颇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祭祀、节日、结婚、歌会、交友等等,都少不得。景颇族人在外遇到熟人时,会主动从筒帕中拿出酒筒来请对方喝酒。客人到了景颇人家里,主人会拿出酒筒交给客人,以表示心也交给了你。客人千万不可接过筒来一饮而尽,务必留下一点表示酒永远也喝不完。景颇族的婚姻,有多种形式,但都要用酒。

服饰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示威武和尊严。

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针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一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带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锡。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观。

交通与建筑

景颇族解放前居住深山,只有一些山路小道与外界沟通,交通很不方便,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个自然村落与乡级公路之间都有了机耕道相连接,形成了交通网络。景颇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

4、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及其过节方式

景颇族,我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一个民族风情和民族历史也往往是民族的传统节日产生的原因,那么,景颇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呢?一起到景颇族文化中看看吧。

目瑙节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目瑙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瑙”。

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

舞蹈开始时,鼓乐齐鸣,人们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脑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欢歌雀舞,热闹非凡。

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5、详解:景颇族习俗及由来

景颇族是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里面,现在拥有的人口达到十二万左右。我们中国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景颇族可能也是一个大家并不是特别熟悉的民族。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景颇族的习俗和由来吧!

景颇族的由来: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习俗:

1、服饰

景颇族男子多穿圆领对襟上衣,扎腰带,下身穿黑色短而宽大的裤子,包黑布或白布包头,头巾两端以图案花边和小绒球装饰,出门腰上的长刀、弓箭不离身,肩上斜挎“筒帕”(棉毛线织成的有各种花纹的挂包)。女子上穿黑色圆领对襟衣,配有12对银泡纽,泡纽外侧均有一串银质穗下垂;衣领绣花,袖口镶有红蓝两色花边,并配以多种图案;脖子上挂红白两色玻璃球各4串,下垂胸前;腰束海贝交叉成的带子,带上串有蓝色玻璃珠和小铜铃;下身着白色细麻布筒裙,裙边一般镶有各种图案花边;已婚女子头戴青布包头,包尖饰有一簇蓬松的红线顺头部左侧下垂。青年女子衣服色泽鲜艳,装饰华丽,老年妇女服饰大方,色泽素雅。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