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霸气的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 狩猎)

时间:2023-08-23人气:作者: 未知

霸气的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 狩猎)

文章目录:

1、霸气的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2、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技艺文化

3、富于创造力的鄂伦春族刺绣文化

4、古老传统的鄂伦春族婚俗文化

5、动听的鄂伦春族音乐文化

6、猜你喜欢:

1、霸气的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剧中的狩猎片段往往非常精彩,打猎的人物也都刻画得十分帅气。而在现代,仍然有不少民族保留着打猎的习俗。在鄂伦春族文化中,狩猎文化有着悠久而长远的历史,他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狩猎民族,狩猎蕴含了鄂伦春族人民独特的民族特色。接下来,一起来看看霸气的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吧!

鄂伦春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小兴安岭地式的黑龙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朴素的民俗生活习惯,特有的狩猎文化,以及纯朴的狍皮服饰,无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鄂伦春族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并能根据其特点和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捕猎,他们的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以及弓箭、扎枪等。

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的游动,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他们一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

猎狗是鄂伦春族人狩猎生产中的重要助手。鄂伦春族人一直过着游猎生活,养犬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狩猎工具落后的年代,猎犬是不可缺少的助手,就是在生产工具先进的今天,它仍然是猎民的忠实守卫者,在狩猎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猛兽的袭击,猎犬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与猛兽搏斗,救出主人。

您可能也喜欢:

门巴族的形成,门巴族的起源

你所不知道的门巴族语言文化

独具特色的门巴族音乐文化

惟妙惟肖的裕固族刺绣文化

2、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技艺文化

衣服是人类用于遮掩身体的重要东西,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布料常常以亚麻、涤纶、法兰绒等各种制作而成的。作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鄂伦春族,他们的衣服布料主要是以狍皮为原料制作的。因鄂伦春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动物皮制品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用品。接下来,一起来看看鄂伦春族文化中的狍皮制作技艺吧!

由于狩猎的生产特点,鄂伦春族的服饰多取自兽皮,尤以狍皮为最多。鄂伦春人用狍皮做成男女冬季长袍和夏季长袍以及靴、裤、帽、手套、被褥等。男子冬季长袍用七八张狍皮缝成,为了便于骑马,前后襟均有开衩,开衩处和袖口镶有薄皮,既结实,又显美观。这种长袍,青少年、壮年、老年均可穿用。女子冬季长袍比男袍长,大襟覆盖脚面,左右开衩,开衩处和衣边、袖口均绣有美丽的花纹,有古朴纯厚之美。

男女的夏季皮袍,同冬季皮袍样式相同,不同的只是选用的皮张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狍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狍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

皮裤是用冬季狍皮制作,两三张狍皮做一条裤。过去无论男女均有穿套裤的习惯,做一件套裤需一大张或两小张狍皮,套裤无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拴在裤带上,穿上套裤干活不易把裤子磨坏。

狍皮帽 鄂语“灭塔哈”,是用狍头皮按狍头原样缝制而成,“双耳挺然,如人生角”,不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猎时的伪装。

狍皮被 鄂语“乌鲁达”,如同皮口袋,外出狩猎露宿野外,钻进“乌鲁达”,不畏风雪。

狍皮服装均出自妇女之手,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首先必须将生成鞣成熟皮。鞣皮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毛丹”(带齿的鞣皮工具),一种是不带齿但有刃的鞣皮工具“贺得勒”。鞣皮时,将生皮涂以捣烂的狍犴,使其发酵后,将皮子顶在膝盖上,用毛丹刮去皮板上的污垢,用贺得勒反复鞣皮子,直至鞣软为止。鞣好皮子之后,就可根据需要剪缝制成各种服装。缝制用的线是狍筋线。狍皮服饰之上绣有各各样式不同、颜色各异的图案、花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您可能也喜欢:

仡佬族丧葬习俗,你知多少?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三幺台”

极具特色的门巴族门隅人

独特的门巴族生活用品,门巴族木碗

3、富于创造力的鄂伦春族刺绣文化

刺绣是妇女的专长,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重要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刺绣工艺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有着各自民族的特色。鄂伦春族也有着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刺绣文化。下面的鄂伦春族文化带你了解更多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刺绣是鄂伦春民族狩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传承鄂伦春民族刺绣技艺,鄂伦春老人常常手把手地教下一代学习刺绣艺术。

鄂伦春族的刺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各种颜色的花线直接在皮制品上刺绣,另一种是将皮子剪成各种花纹后缝制在皮制品上。刺绣花纹有团花纹、角偶花纹、波浪形花纹和单独花鸟纹等。早期刺绣用的是骨针和用鹿、狍子的筋制成的线,近代以来,多用铁针和彩色丝线。

鄂伦春人的刺绣艺术,主要表现在皮革制品上。如:皮衣、皮帽、皮手套和烟荷包上都饰以华丽的刺绣,讲究对称,制作精美,使人爱不释手。鄂伦春人的服饰做工精细,关观保暖,尤其是服饰上的图案,有的如湛蓝天空的朵朵白云,有的如密林深处娇柔的鲜花。这些生活用品则表现了鄂伦春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鄂伦春族的编织艺术也很有特点。编织的原料有熊毛、犴毛、马鬃、马尾、线麻等等。利用这些原料,鄂伦春人编织出各种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如马缰绳、马笼头、帽子边上的“布日格也”以及帽子后边的飘带“扎拉干”等。有一个时期还用彩线编织纽扣,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您可能也喜欢:

裕固族图腾是什么,预示着什么?

极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文学文化

俄罗斯族节庆习俗是什么?

盘点:仡佬族节日节日大全及习俗

4、古老传统的鄂伦春族婚俗文化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结婚是一大喜事。结婚就是两个家庭变成一个家庭。古代婚礼就是拜堂成亲闹洞房。现在每个民族的婚礼习俗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呢?跟小编一起去看下鄂伦春族文化中,鄂伦春族的婚俗文化的独特吧。

鄂伦春族在婚姻缔结上,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族外婚制。在族外婚制的前提下,实行的是交错从表婚。他们在长期的缔结婚姻的实践中认识到,血缘远一些,对子孙后代健康有利。因此,不习惯直接从表,即表兄弟姊妹结婚,而习惯间接从表婚,即在堂姑母、堂舅父的兄弟姊妹间结婚。

在鄂伦春人的婚姻制度中,除上述古老习俗的遗留外,也受了不少封建的影响。如在缔结婚姻时,一般由父母包办,婚后感情不好占一定比例,因此,离婚和私奔者时有发生。

鄂伦春人婚姻的缔结,有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一系列过程。求婚,男孩到15——16岁,女孩到14——15岁,家里就要为他们张罗婚事。求婚由男家提出,男方父母看中了某家的姑娘,就托媒人去求婚。认亲:求婚成功后,媒人和男方的母亲等带着烧酒、野猪肉到女方家,男子给女方长辈磕头,唯不给岳父母磕头。过彩礼:彩礼一般是2—3匹马、两桶酒、两口野猪。

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方及其兄弟姊妹要到女方家迎接新娘。结婚之日,新郎新娘要穿精心缝制的狍皮衣着,新郎戴富有民族特点的狍头皮帽。新娘的发辫卷车头顶,象征已婚。作新房的“仙仁柱”布置一新。用对出花纹的狍腿皮褥铺床,绣着云纹的狍皮被摆在床铺的一头。床铺的里侧摆放着用桦树皮精制的箱子和针线盒。

新郎要在结婚的前一天回到自己的“仙仁柱”。结婚之日,新娘由舅舅、伯伯、叔叔和兄、嫂等相送。父母给女儿的陪嫁,有马数匹、皮被褥、皮布衣服、桦皮箱以及手工工具等。送亲的队伍有说有笑,浩浩荡荡的前往男方家。

送新娘的队伍快要到男方“乌力椤”时,新郎率领本氏族的兄弟们要出来远迎。两队人马相遇时,迎亲者表示要接走新娘,送亲者则加以阻拉。最后两队人马簇拥着新郎新娘,快马加鞭,奔向男方的“乌力椤”。到“乌力椤”后,男方父母要向送亲中的新娘的舅舅、伯伯和叔叔等敬酒。

当主人把所有男女妇方的宾客让至坐位上后,新郎新娘开始拜天,两人面朝正南方向磕头。然后由娘拜公婆及男方的长辈亲友。最后新郎走出“仙仁柱”。

接着酒宴开始,把预积的干柴点燃,来宾围着篝火而坐。主人把酒和肉送至客人面前,席间新郎新娘要给所有人长辈磕头敬酒,受拜者一面向新人祝福,一面赠送礼品。酒至数巡,歌声大作,有人还翩翩起舞,热门异常,直至深夜。

入夜,新郎新娘用一个碗吃“老考太”(粘粥),并用一把刀,吃一盆肉,象征永远亲密,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最后,由婶娘或嫂嫂给铺床,并看着新人宽衣后,两人盖着一床被躺下后才离去。

解放以后,鄂伦春族除了仍然实行族外婚制外,很多旧的婚俗都革除了。父母包办婚姻已被自由恋爱所代替,旧婚礼中那些繁琐仪式和封建成分已改掉。现在不但没有近亲婚配,相后异族通婚者越来越多。因此,鄂伦春族儿童体魄都很健康。

你可能会喜欢:

你所不知的塔吉克族礼仪文化

塔吉克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基诺族宗教信仰是什么

你所不知的基诺族春节习俗

5、动听的鄂伦春族音乐文化

当我们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心灵与旋律产生共鸣,心灵也随之升华到最高境界。音乐不仅给够抵达我们内心中的最深处,更让我们的心灵与其产生神奇的碰撞。音乐的历史已经有着千百年的历史,那么,你对鄂伦春族文化中的音乐文化了解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

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仅有的一种乐器是叫“彭努哈”或“卡木斯堪”的口弦琴,音量虽微弱,但能吹奏出各种曲调。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鄂伦春族民歌内容广泛,风格独特。其中情歌是鄂伦春民族中数量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像《送荷包》、《白桦树》等等,歌词质朴、热烈、感情粗犷、真诚,一直世代流传。歌手们即兴演唱的以狩猎为内容的民歌“坚达温”,曲风质朴、唱法淳厚,不加雕琢的原生态表演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鄂伦春人的舞蹈和狩猎生产直接有关,有黑熊搏斗舞、树鸡舞、萨满鼓舞、依哈嫩舞、以及篝火舞等。

鄂伦春的传统音乐“赞达仁”,是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放开喉咙的一曲高歌。 “仁”为鄂伦春语“山歌”。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他们每歌必舞,有劳动舞、象形舞以及情绪舞,还有“篝火舞”或叫“圈舞”等。其演唱多为即兴,在固定曲调中填词。有“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以五声音阶为主,曲调结构属单乐段形式,大量使用滑音和颤音,使歌声传送很远。曲调虽是固定的,但演唱时可以即兴发挥,喜怒哀乐等不同思想感情,都要通过音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来抒发。同一个曲调,可以唱出欢快悦耳的喜歌,也可以唱出催人泪下的悲歌,关键是演唱者对曲调节奏技巧的掌握程度。

“赞达仁”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但无论哪种唱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朴实,豪情浓烈。最具代表性的有《渡口情歌》、《鄂伦春小唱》、《鄂伦春姑娘》等。

您可能也喜欢:

精美的乌孜别克族的手工业文化

傈僳族图腾预示着什么?

裕固族语言文化,你知多少?

精美绝伦的裕固族服饰文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