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奉贤山歌剧:上海曲艺文化的代表

时间:2023-09-17人气:作者: 佚名

奉贤山歌剧:上海曲艺文化的代表

文章目录:

1、奉贤山歌剧:上海曲艺文化的代表

2、山东曲艺文化的奇葩“莱芜梆子”

3、上海文化典型的代表“沪剧”

4、上海曲艺的“后起之秀”滑稽戏

5、锣鼓书文化:汉族曲艺的优秀代表

6、猜你喜欢:

1、奉贤山歌剧:上海曲艺文化的代表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作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我国主要的对外经济城市之一,上海从古至今就一直是重要的根据地,自然民间故事不可少。而民间流传的歌剧更是数不胜数,那么,你想了解上海戏曲之一的奉贤山歌剧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奉贤山歌剧是由流行于民间的山歌发展演变而成的上海本土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是继沪剧、滑稽戏之后发源于上海本土的第三大剧种,被戏称为“上海的独养女”。它主要流行于奉贤、金山、南汇三个县区。

这个剧种是在奉贤民间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以前,奉贤和周边乡间非常流行唱山歌,并且形成东乡山歌和西乡山歌两大体系,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奉贤山歌,源远流长。在清末民初,全县各地甚为流行。山歌的开山祖是汉代张良。“山歌”亦称“车歌”(意为“踏车山歌”),叫“免心焦”。山歌手爱好致,拼档搭配,不仅劳动时唱能解闷,在夏夜纳凉时唱以自娱,群众基础甚为深厚。

形成发展

清末民初时期,散居在奉贤各地的山歌能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带有一定职业色彩、有角色分工的民间文艺小团队—“山歌班”,用清唱的的山歌为当地农家的哭丧嫁娶添彩助兴,成为当代山歌剧团的最早稚形。

20世纪五十年代,奉贤各个公社纷纷成立了“农民业余宣传队”,在农闲时排练有角色分工、有伴奏的山歌,在村头场角到处宣传,逐渐形成了一种吴语地区所特有的、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格的曲牌。

奉贤山歌剧1956年奉贤县文工团成立,其成员多数是各公社文艺宣传队的骨干,1961年他们排练了第一部奉贤山歌剧小戏《梅娘与桃郎》,在上海演出后引起了轰动。

1962年4月,奉贤文工团正式改建成为奉贤山歌剧团,山歌剧成为板腔体系齐全、小调曲牌丰富、深受奉贤人民喜爱的上海本土新剧种。

山歌剧团成立以后先后创作、改编、移植演出了山歌剧《搭船》、奉贤山歌剧《摸花轿》、《江姐》等四十多部戏。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山歌剧停演。

1978年重新组建奉贤山歌剧团,并先后排练了《春草闯堂》等十几部戏。同年,山歌剧团改名为奉贤沪剧团,山歌剧又一度停演。

2003年,依托镇老年大学办起了山歌剧唱腔培训班。在这基础上2005年排练了七场山歌剧《江姐》,深受群众的欢迎。

2005年南桥镇文广中心创作了《翠竹情深》,2006年创作了《夜访》等山歌剧小戏;这两部小戏在创作上音乐设计、导演手法都有一定的创新发展。

奉贤山歌剧奉贤山歌剧至今已有五代传人,奉贤山歌剧薪火相传、蓬勃发展,显示出了勃勃生机。2005年创作的山歌剧小戏《夜访》在上海“洋山颂”小品小戏创作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少年山歌剧表演唱《小鲤鱼跳龙门》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山歌剧专场中闪亮上演,让观众耳目一新,大家惊呼“童声唱山歌实在太美了!”但所面临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前辈老艺人相继谢世,民间山歌班表演、演唱形式严重失传,民间山歌剧曲目还需进一步挖掘整理,重视山歌剧班和山歌剧研究人员青黄不接,山歌剧演员队伍还需继续扩大。

戏曲分类

奉贤山歌剧奉贤山歌剧按地区分,通常称“东乡山歌”和“西乡山歌”。在形式上可分大山歌和小山歌两种。前者在西乡流行,后者以东乡为主。历史上较有名的歌手有萧塘的韩戴根(又名小保正),南桥的唐银山,齐贤的朱炳良(唐之传人,1986年逝世)等。

可能你也喜欢:

惟妙惟肖的重庆綦江农民版画

久负盛名的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河北曲艺的文化“奇葩”-唐剧

天津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魏记风筝”

2、山东曲艺文化的奇葩“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它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山东戏曲中的奇葩,山东莱芜梆子具有浓重的山东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山东莱芜梆子有着散发浓烈的戏剧氛围,非常受山东省周边人民的喜爱。本期的山东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莱芜梆子的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莱芜梆子的剧种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由流行于鲁西南一带的梆子腔演变而来;二是由徽班传授;三是由徽戏和梆子腔结合而成。这几种说法虽都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但渊源关系与河北省赞皇丝弦却很相近。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3、上海文化典型的代表“沪剧”

沪剧是我们汉族地方的一种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等地。沪剧的曲调比较唯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于表现现代生活。但是很多人对于我们以前的一些戏曲都不是特备的了解。那么,大家对于上海文化典型的代表“沪剧”有什么认识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沪剧的发展历史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文革后,沪剧逐渐得到复苏,着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

沪剧的唱腔音乐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沪剧的伴奏乐器

沪剧的伴奏乐器从对子戏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40年代时较大的沪剧团已使用五至七、八件乐器伴奏。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中。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乐器,应用复调、和声以管弦乐技法配器,向新歌剧及电影音乐借鉴,戏剧配乐和剧情紧密配合。

和豫剧是河南文化的代表一样,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如今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可能也喜欢:

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城市文化:浅谈厦门民俗文化

4、上海曲艺的“后起之秀”滑稽戏

中国戏曲之中上海戏曲可谓是重中之重,不光种类繁多而且深入人心,例如沪剧、黄梅戏、独角戏等等……然而你是否知道上海曲艺中的后起之秀——滑稽戏吗?它是一种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那么,你想了解上海滑稽戏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上海滑稽戏是一种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著名滑稽演员王无能,一人成档,专事滑稽曲艺的演出。当时人们把这样由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角戏”。著名的独脚戏演员,除王无能外还有江笑笑与刘春山。江、刘二人与王无能鼎足而立,各有所长。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些独角戏艺人和文明戏演员纷纷组织滑稽剧团,逐步取代渐趋没落的文明戏,从此,滑稽戏便开始成了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分类

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五类:

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

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

第三类,是解放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移植的地方戏剧目,有《苏州二公差》(即《炼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幸福》、《西望长安》等;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万无一失》(即《天罗地网》)等。

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一剧,连演连满一年零九个月,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样样管》、《不夜的村庄》、《满园春色》、《性命交关》、《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时,滑稽戏的《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特点

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滑稽戏演员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明显特点:

一、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汉族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而且还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

二、滑稽戏演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需要讲说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

三、滑稽戏的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有时简直夸张到荒谬的程度。

传统曲目

《哭妙根笃爷》独脚戏传统曲目。王无能于20年代初创作首演。曲目取材于苏州民间寡妇在丈夫出丧时哭丧的内容和调门。演员以第一人称哭丈夫。全曲通过哭丧回忆夫妻昔日如何恩爱以及对丈夫暴卒的哀伤和思恋。唱词为七字句结构,每段句首皆唱“妙根笃格好呀好亲人啊”,语言形象,生活气息浓烈。30年代在上海颇为流传,是王无能主要代表作。以后沿用此曲调又创造了《哭酸三三》等。抗战时期,后人又按其模式创作《哭东北》等。如今其唱腔已成为滑稽戏与上海说唱的常用曲调之一。

《各地堂倌》独脚戏传统曲目。20年代初王无能创作首演。传承者有姚慕双、周柏春、笑嘻嘻、筱咪咪等。该曲目模仿在沪各帮饭店服务员(旧称“堂倌”)营业时的吆喝方式。演员需有扎实的方言基本功。王无能初创时仅学少数地区,且菜名不多。后经不少演员加工、丰富、发展,如今已能吆喝本帮、甬帮、苏锡帮、扬帮、山东帮、广东帮等十余种方言与百余样菜名。早期,在“堂会”上仅演四五种,30年代进入电台后能吆喝半小时。舞台演出时采用上手扮演堂倌,下手扮演吃客,两人珠联璧合成为“对子戏”。30年代王无能曾灌制唱片。姚慕双、周柏春1988年灌成盒带,由上海音像公司出版发行。

可能你也喜欢:

浅谈厦门名称的由来

砖塔胡同,北京最古老的胡同

河北地方戏曲的奇葩:河北梆子

唱腔独特的河北丝弦文化

5、锣鼓书文化:汉族曲艺的优秀代表

锣鼓书也被我们称为“太保书”,是上海地区一个比较流传的汉族民间曲艺之一,因为演出时演员们自击锣鼓延长故事,民间也称为“堂鼓书”。那么,大家对于这种汉族曲艺的优秀代表,锣鼓书文化,我们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锣鼓书的艺术特色

锣鼓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早期都是单人坐演,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改为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乃至表演唱,伴奏乐器亦逐渐增加,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为单人说唱配乐队。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锣鼓书音乐有川沙、南汇一带的“东乡”和松江、金山一带的“西乡”之分,曲调有【金平调】、【调】等。

锣鼓书的表演形式

(一)“占卜”仪式,古称“太卜”如今还保留着“掐卦”(沿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六壬卦”)和“笃笤”;

(二)民间信仰仪式,艺人称“社书”,俚人称“太保”。功能如同“社戏”。社书中又分四种类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书”、大型庙会城隍出巡时的“接厂”、专为病人驱邪逐疫的“谢菩萨”和专治疑难杂症的巫医行为的“按香台”。这些仪式所祭之神,主要为驱蝗大神刘猛将、抗金英雄岳飞、忠臣良将杨忠愍等等;仪式中有一节内容为唱“社书”、劝人为善、言情小说、民间传奇故事等。

(三)民间曲艺,清末明初说唱“社书”的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事说书。建国前上海市郊及毗邻地区书场先后建有近千座,艺人有300多人。

锣鼓书的传承意义

1950年,太保书、钹子书、宣卷、什锦书等所有上海汉族民间曲艺统称为“沪书”,52年市郊划归江苏省,便称“农民书”,浦东人称“浦东说书”。1961年,锣鼓书走进了群众文艺舞台,从此取名为“锣鼓书”,四十多年来,南汇人创作演出了新作100多个,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南汇为“民间艺术之乡”,2004年,锣鼓书又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

然而,锣鼓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时代的变迁、专业市场萎缩。1910年至1932年时,锣鼓书在上海地区比苏州评弹还要红火。1949年时,沪、浙、江还有300多所书场,目前仅存30处。老艺人相继谢世,传艺断层,唱本失传。1949年前后,专业艺人由250多位,说唱锣鼓书艺人锐减到5人,能做社的仅有2人。锣鼓书已到了后继无人、难以生存的濒危状态。由于锣鼓书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代表着整个上海文化和上海民间曲艺的艺术瑰宝。因此,2006年5月20日,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可能也喜欢:

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儿

不得不知的台湾文化几大显着特点

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6、猜你喜欢:

标签: 上海滑稽戏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