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春节传统习俗迎财神的出处与传说 关于春节的风俗迎财神

时间:2023-10-09人气:作者: 佚名

春节传统习俗迎财神的出处与传说 关于春节的风俗迎财神

文章目录:

1、春节传统习俗迎财神的出处与传说

2、壮族黑衣壮传说及传统习俗

3、瑞安春节传统习俗及饮食风俗

4、新年习俗 春节传统习俗

5、春节的传统习俗之拜年的由来

6、猜你喜欢:

1、春节传统习俗迎财神的出处与传说

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民间都有着异彩纷呈的传统风俗,而在很多地方都有同样的一个习俗,也就是正月初五接财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接财神也就成为大年初一过后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春节习俗迎财神的出处与传说。

你可能喜欢》》2016人类月球日时间

迎财神的出处之一:蔡京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迎财神的出处之二:五显财神或五路财神

传说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五路神的所谓五路,则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迎财神的出处之三:“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接财神财帛星君习俗的起源与唐代长安首富王元宝有关。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以迎接财神。

2、壮族黑衣壮传说及传统习俗

在壮族文化中,壮族的服饰保留着最传统而朴素的特点,整个民族以穿黑色为美,并且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的装饰和考究。

那么,为什么壮族会有这样的习俗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黑衣壮族服饰是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特点和内涵的壮族服饰。它不但以黑为美,以黑作为穿着和民族的标记,而且在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别有风度。

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里行走,古装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上一条红布或红绸,以示驱鬼赶邪,也兼有威武神勇的气概。

妇女的服饰更具特点,无论是老妇,还是中青年妇女或少女,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成的大围裙,头带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戴时能系周身有余,裙底垂挂到小腿下部,具有一裙三用的特点:一是作为装饰用,将围裙戴上后,经过善折巧扮即将围裙一角往上打折成三角形系于裙头(前身),使妇女更潇洒美丽;二是赶圩或走亲友、到娘家的时候,可将围裙底翻卷上来作成小包袱,用以包装衣物、针线和日用杂货等;三是在劳动的时候,可把围裙卷上来作斗形的袋子,以便容纳在劳动中捡来的少量莱豆类和零星的杂粮。

妇女头巾都是一块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在头上圈,然后翻折摆布成火棱彤的图样,罩在整个头上,再把头巾的两端分别垂挂到双肩上,看上去朴素美观。同时还可以当做帽子遮荫用。他们的衣边、衣角、袖口、裙边和头巾的四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条以后镶捆上去,有的则用红、黄、蓝色丝线绣成波浪形的线条,使黑中衬出红、黄、蓝色的线条来,清雅明亮,色彩协调。再加上头发插着龙头形的假簪,颈项上带有银链或项圈,手带银圈、玉镯,耳挂珍珠耳环等,使人一看,黑中闪艳。朴素之中亦有玲珑之美,表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观。

您可能也喜欢:

苗族特色舞蹈:卡牛档

苗族历法的来历及应用

不一样的剪纸:苗族剪纸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

3、瑞安春节传统习俗及饮食风俗

瑞安是温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属江南鱼米之乡。瑞安的民俗特色很多,与全国各地一样,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极具特色,比如捣糖糕、送纸蓬包、百年、掸新包等,现在我们就来瑞安的春节都有哪些有趣特别的习俗。

冬节圆儿吃爻大一岁

瑞安人称冬至为冬节。冬节这一日,全家早上吃汤圆(有肉馅、麻心,或外粘豆粉,称馍糍)。谓“冬节吃爻汤圆,人又长了一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记载冬至为:“粉米为丸,设馔祭祖考。”

事实上,瑞安人对过年的感觉,不是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的,似乎早早地从冬节就开始了。冬至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按农历来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月尾。

在瑞安,冬至也称小年。因为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民间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

瑞安的“冬节圆儿”有好几种:馍糍、鸡蛋圆儿、汤圆等。其中馍糍和鸡蛋圆儿是小孩子的最爱,冬节当天早晨都要吃好几个馍糍与鸡蛋圆儿,把小肚子撑得饱饱的,接下来的每天放学还拿馍糍当点心,总是吃不厌。

在瑞安,冬节有吃汤圆过节的风俗,寓意团圆和喜庆。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冬至,粉糯米为丸,或炊舂为糍,以享先充馈。官僚相贺,略如元旦。”大约自宋代开始,民间有“吃了冬节汤圆大一岁”之说。

从冬至开始至来年立春前夕,瑞安城里还有“敲梆”的传统习俗。每夜22时过后,夜深人静时,就会自远而近传来一声声清脆的“笃笃笃”的敲梆声。敲梆人边敲边喊话:“寒冬腊月,小心火烛。前门照照,后门看看!”

捣年糕、晒腊肉,办过年货

瑞安人至今仍十分喜欢吃年糕,有“吃爻年糕,年年高”的说法。用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几种,放糖的称“糖糕”,不放糖称“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状元图形的称“状元糕”。

古时,瑞安农村经济条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鸡”、“猪头”、“元宝”代替“三牲”及元宝贡天、祭祖。农家将捣成的年糕浸水,储至来年清明后,佐以油菜花头、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时点心,瑞安话称之为“接力”。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除了捣年糕,瑞安人还喜欢晒腊肉。一般来说,进入腊月之后,天气晴好,晒肉干、鸡、鸭干以备过年时款待客人,称“腊肉”或“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还有晒海鳗干过年,称“鳗鲞”。

这些都是瑞安人喜欢的干货。

在古时,因新年期间歇市5天。如今的春节正月期间,商铺通常也会休息几天。所以,大家都要年底备办过年食品、衣帽鞋袜,称“办过年货”。

以前,穷家少钱,往往直至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办货,而货价大涨,称“杀穷汉”。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民俗历来有“正月里不剃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理发和置办新衣服也是过年风俗。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图个好兆头。

掸新、送神进“交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腊月”一条虽然精短,但基本说出了瑞安的腊月风俗习惯。其中记载:“二十四夜祀灶。先期选日扫舍宇,至是设祭,送神,次日人家多斋素。”

也就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夜,有送灶神上天“呈好事”的习俗。

在送灶神之前,还有选一个好日子,进行掸新。掸新,择日扫舍宇,或称换新。近年社区服务单位专设(掸)新钟点工,上门服务,颇受大家欢迎。

掸新一般都在腊月二十日或祭灶之前,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早年,瑞安人的“祀灶”风俗也颇兴盛。腊月二十四夜,灶神上天呈报岁事,在灶前点香烛,放爆竹、罗果品、酒,特别要有麦芽糖,以示灶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时只能点头称好,避免“天谴”,来年赐福。二十四夜谓之“交年”。

4、新年习俗 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春节到来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的习俗活动,而在传统的习俗当中,每天的习俗活动都有所不同,那么新年习俗有哪些呢?春节传统习俗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2020年春节倒计时 恭贺新春的祝福词

新年习俗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来客人在闲时

5、春节的传统习俗之拜年的由来

春节作为中国的“百节之首”,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论工作多忙,不论离家多远,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欢庆佳节。拜年这一春节的传统项目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由于人们或忙于工作,或离乡背井,使得拜年成为了许多亲朋好友见面,交流情感的少有的机会,甚至成为了一年一次的机会。所以拜年即使在现在也是一项非常受到重视传统。

春节的传统习俗之拜年的由来

正月里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关于拜年的由来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拜年习俗的由来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相关文章:解读: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春节走亲戚都有哪些讲究?

春节贴“福”为什么要倒着贴?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