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古代名人故事之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关于司马迁写史记的典故)

时间:2023-08-02人气:作者: 佚名

古代名人故事之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关于司马迁写史记的典故)

文章目录:

1、古代名人故事之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2、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3、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4、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5、中国古代名人之史圣司马迁

6、猜你喜欢:

1、古代名人故事之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忠于写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他的决心和毅力,才使我们明了历史的真相。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着——《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着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宁人。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佣。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录抄或笔记时要注意几点:

①所抄的书要严格选择,必须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

②录抄或笔记要分类,以免日后查阅费时费力不方便。

③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

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3、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蒋琬的故事。

三国时蜀国在诸葛亮死后,由蒋琬主持朝政。蒋琬力守诸葛亮旧制,使蜀国安全如故。

蒋琬属下有个官吏杨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蒋琬来了,众僚属纷纷站起肃立,只有杨戏和平时一样,伏在案上看材料。蒋琬见他工作认真,便上前说话,但杨戏对蒋琬的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总比说违心的话好。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是有他的为难之处,若表示赞同我的话,他心里却不同意,若公开表示不赞同,又顾及我的尊严,因此只好沉默不语。这倒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责怪他。"

督农官杨敏,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碗来,其他人一味说蒋琬好,有的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杨敏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人把这话告诉蒋琬,并建议治杨敏之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他免于死罪。

蒋琬很重道义,器量宽宏。因而受到蜀国人民的称赞,都说他宰相肚里能撑船。

4、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披裘负薪指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出自《论衡。书虚》:“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5、中国古代名人之史圣司马迁

本期中国古代名人,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了解史圣司马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物是有多厉害。也见识一下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又怎么能够成为一等一的出名人物,能够在短短的人生里有一定的辉煌历史。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