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清真风味小吃:兰州拉面的由来 兰州拉面的源头

时间:2023-05-30人气:作者: 佚名

清真风味小吃:兰州拉面的由来 兰州拉面的源头

文章目录:

1、清真风味小吃:兰州拉面的由来

2、福州风味小吃,美味的鼎边糊

3、独特风味小吃:锅巴菜的由来

4、南京风味小吃:梅花糕的由来

5、沈阳的特产与风味小吃有什么

6、猜你喜欢:

1、清真风味小吃:兰州拉面的由来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历史文化更是悠久深厚,想要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付出时间去了解体验,真的是一辈子都了解不完的,而作为伊斯兰清真的代表,兰州拉面又有怎样的风味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真正的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河南省怀庆府(今河南博爱县)清化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也就是老汤,是小车牛肉里最入味儿的,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

兰州拉面俗称“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兰州人吃牛肉面吃出了名堂,吃上了瘾。如今,兰州市的每条街巷,无论大小,至少都有一两家牛肉面馆。黄河岸边的古城兰州,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永远有那股牛肉面的清香。“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捺”。

听起来有点夸张,不过,牛肉面确实已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别以为煮面条加上牛肉片就是牛肉面了。兰州拉面的精致与吃法考究令人瞠目。首先是选用富含面筋,韧性强的优质精粉,以兰州当地的草木烧制的蓬灰和成软面。

2、福州风味小吃,美味的鼎边糊

鼎边糊,又叫做锅边糊,是福建福州的特色著名佳点。传统的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是当地的早点佳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福建小吃文化中看看鼎边糊都有什么做法吧。想吃的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哦。

锅边糊简称鼎边糊或料棵,福州人都叫鼎边糊,是福州的大众小吃,如果佐以蛎饼,更加可口。

锅边糊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有说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扬一番。

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时久成俗,如今几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经营锅边糊,几乎所在家庭主妇都会做锅边糊,几乎所有福州人无人没吃过锅边糊。

基本做法:

制作:

1、磨米浆将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捞起,加清水磨成浓浆。

2、制虾汤:将虾糠装进小纱布袋内、别口,放锅内,加水用中火熬成虾汤。

3、制辅料:泡发畅干,洗净;丁香鱼干除去杂质;泡发香菇,洗净,切条;葱、蒜洗净切段,起油锅煸熟。

4、制糊:大锅内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烧至七成热时,在锅的内边抹匀一圈花生油后,舀米浆一碗(约800克)由左向右沿锅边浇一圈,将锅盖严,闷片刻后揭盖,见锅边的米浆烙熟起卷时,用锅铲将米浆铲火锅内。此时锅内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数次将米浆绕浇完毕。锅内放入虾糠、虾油、和其他辅料一起煮熟,调准口味,装碗即成。

成品色白,质鲜嫩,有浓郁的渔家风味。

创新做法:

原料:上好大米1000克。配料:猪骨头1500克、紫菜25克、虾干25克、蛏干50克、瘦肉250克。韭菜150克。调料:酱油50克、精盐15克、老酒100克、胡椒粉5克、硼砂2克、葱头油100克(猪油加葱白炸香去渣)、熟花生油50克。

制作:

1、将大米洗净用清水浸泡一夜(大米浸泡时间足够,米浆才能磨的细腻)后捞出沥干,掺水约1500克磨成浆,再加入硼沙2克(先用水溶解)搅拌均匀。

2、把猪骨头放进清水锅里熬煮成骨头汤约3000克。

3、将虾干、蛏干放进骨汤里用中小火煮一小时,让其出味后盛起4、紫菜洗净撕碎,韭菜切末。瘦肉切丁待用。

5、大锅(口径60厘米左右)烧热,将备好的汤加一倍清水,盖上锅盖,烧沸后揭去锅盖,往锅边抹一层花生油,用碗舀米浆往锅边浇一圈,盖上锅盖约半分钟,揭盖把锅边的熟米浆片铲到汤里,再添一些汤和清水加盖烧开,按上法将米浆做完为止。当最后一次浆成熟铲入后,加入虾干、蛏干(原先煮过捞起的)、紫菜、瘦肉、韭菜煮开出锅装盆里,再调入酱油、精盐、味精、老酒、胡椒粉、葱头油即成。

3、独特风味小吃:锅巴菜的由来

锅巴菜是天津独有的地方风味小吃,有着天津地方的传统。其实锅巴菜不是菜,而是属于羹汤一类的。早年间天津的大福来是锅巴菜中做的最好的。锅巴菜酥爽清香,滑润适口。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小编来为你讲解天津的风味特色,锅巴菜的由来。

锅巴菜,在天津口语中称为“嘎巴菜”,这嘎巴菜还大有来历呢。这还要说到清朝,有个乾隆皇帝,他非常喜欢到江南去寻访,有一次,他从江南回到北方,船行驶在北运河乾隆想要上岸看看,也连再吃点当地的美食。他就转到了一家张记煎饼铺门前,这家煎饼铺生意很好,也小有名气。

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特别想尝尝民间最爽口的煎饼卷大葱。吃得舒坦,着急难免犯噎,他就想跟店家要点热汤,店里本来不卖汤,可掌柜张兰觉得这老爷子谈吐不俗挺有身份的,赶忙招呼内人郭八姐着手打点。这郭八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出身,干活做事麻利活泛,见客人嘴急,就想起当年自己常吃的煳饭嘎泡菜汤,又解饱又解乏。当即就把现成的煎饼撕成碎片浸入菜汤中,再放上点油盐和香菜等佐料,一大碗热乎乎的清汤就端了上来。

乾隆正噎得难受,见了汤,不由分说就一口闷掉。煎饼爽口,清汤顺口,乾隆指着汤就问:“叫什么名字啊?”郭八姐以为问她名字,接着就回答:“郭八……”乾隆一听,“锅巴倒也合理,锅巴的嘎巴嘛!若再加个菜字,叫锅巴菜,最宜下干粮,更好。”

第二天,乾隆的侍卫来到张记煎饼铺,开口就说:“掌柜的,你的大福来了!”搞得张兰莫名其妙。“可知道昨天吃煎饼的人是谁吗?是当今皇上乾隆爷!皇上夸你们的锅巴菜好,看你们生活清苦,特赏银200两。”张兰接过银子又惊又喜,立即喊出内人叩头谢恩。

从此,张兰将这个侍卫所说的“大福来”取代“张记”,成为店铺字号,煎饼铺也改成锅巴菜铺,借着乾隆的赐封,锅巴店生意十分兴隆。

“张记”的后人就这样把锅巴菜的手艺,一直传到今天。

你可能会喜欢:

沧州最有特色的美食:火锅鸡

常德最有特色的小吃:炒码粉

去镇江必尝的小吃:蟹黄汤包

一品坛肉是什么菜系的

4、南京风味小吃:梅花糕的由来

梅花糕是很多人都很喜爱的一种甜品中的上品。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梅花糕给人的印象堪称一绝,吃过就一定不会忘了它。本文就让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梅花糕的由来,相信你还一定不知道吧,若你了解一些了。就看看和小编找的资料是不是一样的吧!

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就成为江南地区最著名的汉族特色糕类小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拍手称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

梅花糕和海棠糕类似。梅花糕也是南京、苏州、无锡风味小吃。它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梅花糕是江南著名的风味特色小吃。

今天的梅花糕在继承了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又加入小元宵、青红果、松子仁等,使其味道更加鲜美,外焦里嫩,而且有豆沙、果酱、果仁等十几种配制方法,用面粉、豆沙、白砂糖等十几种原料经特制炉具烘烤而成。

上面的元宵“很糯”,葡萄干“很香”,里面的豆沙“很细”,熔化后白砂糖的焦香,再加上五颜六色的点缀,那有点韧劲儿的外壳包裹中的赤豆沙(或果酱),软绵的口感,浓缩的甜香味,热乎乎的夹馅愉悦口中所有待放的味蕾。

5、沈阳的特产与风味小吃有什么

在长久的发展中,中国对于美食的追求,无论合适都在进行着,而日常的一日三餐已经满足不了我们。这时候就出现了美味分量小的小吃,可以让你一次吃个够,在寒冷的沈阳文化里对于小吃有什么特别的风格吗?

老边饺子,驰名中外的沈阳特色小吃,皮薄肚饱,柔软肉头,馅鲜味好,浓郁不腻,深受喜爱。我国着名的艺术大师侯宝林对其称赞不已,还写下了“边家饺子,天下第一。”八个大字。

马家烧麦是沈阳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用开水烫面,大米粉作扑粉。选用腰窝、紫盖、三叉三个部分的牛肉剁碎作馅,加调料用清水浸煨,拢皮捏馅时留大缨,有皮亮、筋道、馅松、醇香等特点。

杨家吊炉饼,沈阳特色风味面食小吃,成品形圆面平,呈虎皮色,层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深受顾客喜爱。

李连贵熏肉大饼,誉满东北的小吃,大饼皮面金黄、圆人满月、层层分离、外酥里嫩、滋味浓香,1997年荣获“中华名小吃”和“着名商标“称号,50年代以来,邓小平、陈云、李雪峰、杨尚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品尝李连贵熏肉大饼。

老山记海城馅饼,传统的沈阳八大小吃之一,有鸳鸯馅、蔬菜馅等多种馅料,馅饼成品形圆色黄,皮面脆韧,馅心嫩爽,鲜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适口。备有八宝粥佐之,清爽可口,风味别样。

西塔大冷面是传统朝鲜冷面。冷面是现压的,所以没有普通冷面的缺点。面条劲道却易嚼,特殊熬制的汤头清凉滋味足,辣白菜是不放蒜的,更能体现辣白菜的爽口。

沈阳回头,一种用面粉揉好面团,用手将剂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馅,折叠成长方形再把两头包紧制成的清真食品,色泽金黄,皮焦馅嫩,口味鲜香。

朝鲜族烤牛肉将新鲜牛肉去筋膜、脂油,切成肉片,加醋、酱油、蒜末、白糖、胡椒粉、味精、香油拌匀,另备酱酒、辣椒末、白糖、白醋、香菜末,大蒜等调味品分装于小碗、炭火炉放在桌子中央,上放铁箅子,用筷子夹肉片放在箅子上烧烤,蘸调料后食之,外焦里嫩、酥香咸辣。

铁板鸡架是辽宁沈阳的特色小吃,鸡架就是去掉鸡肉的鸡骨架,将洗干净的鸡架用盐等调料奄好,放在两个大铁板之间一夹吱啦吱啦一响,香味扑鼻,将鸡骨头都炸香后放入孜盐、辣椒,就可以吃了。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