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族祭山会 羌族祭山神

时间:2023-05-31人气:作者: 未知

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族祭山会 羌族祭山神

文章目录:

1、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族祭山会

2、独具民族特色的东乡族语言

3、独具民族特色的德昂族花节

4、独具民族特色的:高山族美食

5、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服饰

6、猜你喜欢:

1、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族祭山会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很多地区的人民都是靠山而居,无论是绵延的山丘还是陡峻的高山,对于山里的居住者来讲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羌族,人们为祈求丰年,会举行隆重的祭山会,祈祷风调雨顺,答谢天神赐予五谷丰登。祭山会是非常有意思的少数民族习俗,也是羌族文化重要的节日。

祭山会又名“山王会”、“山神会”、“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还原会”,是羌族保留至今的传统祭会。是祈祷天、地、人间诸神,保佑羌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的宗教活动,在四川省北川县青片乡一带羌族聚居区寨子仍保留着这种习俗。

祭山会一般由村寨举行,因羌族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理县、汶川、及绵阳市的北川县一带,农事季节不同,或因部落不同,祭山会的日期也不相同。在农历二月或四月或六月或八月,择一即日举行。各地祭山会时间不统一,有的在四月、有的在八月,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本意是祈祷丰年或“还原”,现在成为传统节日。整个活动程序复杂,有“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方式。

这天,每家房屋顶上插杉枝、室内神台上挂剪纸花、点松光、烧柏枝。各寨羌民杀牛杀羊祭山,跳锅庄、饮酒吃肉,尽欢而归。“释比”(端公)敲皮唱史诗还要表演裸脚踩踏烧红的铁锅和犁铧的绝技。一些地方在祭山之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药、狩猎等。羌族一般春天举行转山会,秋天进行歌仙会。祭祀仪式一般由羌族端公主持。

祭祀的场所一般在寨子附近的山坡上,设有一高约二米的石塔,塔顶上有几块白石,代表天神、山神、树神。塔的周围环绕苍翠的“神林”,栽有松、柏、青杠等树种。

祭山会形式

巫师释比穿戴非常讲究,要戴猴头帽,戴念珠、手执神杖,主要的法器是羊皮鼓。祭山会的祭品,一般为宰杀后的羊、狗和鸡。三年一轮的“大祭”,要以宰杀神牛(牛)为祭。祭山会围绕天神塔进行祭祀活动,天神塔高约3——4米,状如锥形,顶端有一块较大的白石,周围放数块小白石,以象征其民族信仰的各个神位。

祭山会首先由释比领众人围塘而转,口念封山、育山、敬山的经典。如果是三年一次的祭山会,众释比还要为古羌部族、古羌部族的迁徙、部落英雄而诵经,时间时间长达1—2天。

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品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吊狗祭山

羌族祈求来年丰收所举行的传统祭山仪式,流行于土门一带,多用白狗,由乡约(会首)喂肥,故唐称羌人为“白狗羌”或“吊狗羌”,仪式均在春夏举行。祭山时点篝火,在白石神台前烧柏枝,“许”在杉树枝上缀纸花、纸旗插在神台上,然后头戴猴皮帽,身披豹皮法衣,手敲皮羊皮鼓,口念咒词祈求天赐吉祥。主持人将白狗装进一大背兜内,羌民依次给狗馈赠食物再封背兜口,用绳子将背兜高吊树枝上,7天后派人上山取狗,如白狗安危无恙,便是一年吉祥的预兆;如白狗已死,意味着灾害严重。

宰鸡祭山

端午节县内一些羌寨有宰鸡祭寨边白石塔的仪式。祭祀时将鸡血洒在白石顶端或供有牛、羊头的周围,再燃起柏香树枝;也有淋鸡血,再将两根挂着五彩纸条的森竿分别插地边和房顶的小塔上。此时“许”边敲羊皮鼓边唱祝词,围着塔子转,人们山呼助威,跳起祭山莎朗。每逢天旱,各户派人到高山“龙池”地杀鸡、鸣求雨,或进行搜山,禁止上山砍柴、狩猎、挖药材,以顺天意。若仍不降雨,则进行大规模的求雨仪式,参加者均为已婚妇女,在白石塔前哭诉,唱祈雨歌曲,以感应雨水降临。

2、独具民族特色的东乡族语言

东乡族是中国的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的形成和发展和伊斯兰教有着很大的关联,他们有着很多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他们没有文字却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下面的东乡族文化就由小编带您了解东乡族的语言文化。

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同语族语言相比较,东乡语有许多特点。有辅音二十八个、单元音七个和较多的复元音。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基本上不存在元音和谐律;构词或构形附加成分一般只有一种语音形式。

东乡语中的蒙古语词汇约占60%,构成东乡语词汇的主要成分,与同语族的其他语言比较,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蒙古语规范。现代蒙古语词中,第一音节后开音节的短元音已经丧失,但东乡语中仍然保留着,这是十三、十四世纪蒙古语元音体系的一个特点;在现代蒙古语中,以元音为首的很多词的开头,在东乡语中可以用清擦音“ф”和“h”,这也是十三、十四世纪蒙古语辅音体系的一个特点。

东乡语动词的副动词形式(连接型)、形动词形式(多能型)还保存着跟亲属语言大致对应的多样性。但是,陈述式动词则只有体的范畴:完成体,进行体,未完成体,经常体。领格和宾格合并为领-宾格,附加成分是-ni。但有时领宾格可以省略,如bi chi(ni) sana zho(我想你了)。

东乡语里保存着不少与同语族语言同源的基本词汇。东乡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东乡语里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一些反映宗教生活的阿拉伯语借词。长期、大量地吸收汉语词语是东乡语音系统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有使用频率不大的方面格-ramp;#91,和方向格-γun。造格用于人称代词,含鄙视的意义。动词的语法范畴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一些语言相比,较为简单。固有词里派生词占一定的比例,但是许多构词后缀现在已不活跃。有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还吸收了一些与宗教生活有关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多兼通汉语,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文。

3、独具民族特色的德昂族花节

少数民族的人大都很纯朴,他们会通过各种节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以及祝愿,而德昂族花节也是他们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对于德昂族的花节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德昂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后的第七天是云南德昂族一年一度的花节。每逢“花节”这天,花山上风光迷人,上百种野花黄白交错,红蓝相间,芳香艳丽。德昂族喜欢对歌,人们一路采花一路歌,把又香又美的鲜花装满花篮。从花山回来,人们就用采得的各种鲜花赠送友人,以示祝福。有的将花插在“泼水节”龙亭的周围,插在花罐里、篱笆上,有的还用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挂在门上,祝愿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德昂族人特别喜欢丁香花。恋人们多以丁香花互相赠送,表示永不变心。

花节的来历

关于德昂族“花节”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善良的妇女,她有一个儿子叫阿佛。由于母亲日夜操劳,不久眼睛便瞎了一只,阿佛见母亲做不了什么,就常常骂她。有一年清明节后的第7天,阿佛上山砍柴,突见一只老鸹从树上飞了出来,他便拾起石块扔过去,但末打中,过了一会老鸹又飞回来,只见它含一条虫正喂一只又老又瘦的老鸹。阿佛见此景,又羞又悔,连连责骂自己连老鸹都不如,以后他便改变了对妈妈的态度。

妈妈死后,他痛哭不止,把妈妈埋在树下,用长刀在树下刻了阿妈的像,并每天送饭到这里仟悔。后来风吹雨淋,木像褪色裂开,阿佛便取下拿回屋内供着。每年清明后第7天,就把木像取来用花蘸水洗擦净。从那以后,德昂族就有了“花节”。

德昂族花节这一天,响亮的象脚鼓、馒锣声一清早就响彻了德昂村寨。男女老少吃过早餐后都要打扮一番,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姑娘们更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身穿艳丽的衣服和统裙,围上叮当作响的藤蔑腰箍,戴上华美的银手饰,然后提着竹篮,在和煦的春风里,迎着阳光,走上采花之路。上山采花之前,德昂族小伙子们都要悄悄地编好几个漂亮的竹盟子,准备上山时,将编得最精致的竹篮赠给自己最喜欢的姑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4、独具民族特色的:高山族美食

中国幅员辽阔,中国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56个民族地域分布、文化传统各异,饮食更是特色鲜明。我们都知道台湾是高山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美食众多,那么属于高山族特有的美食又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独具特色的高山族文化。

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高山族的经济属于农耕和渔耕采集型经济,食物多以大米和可食用的根茎类为主,副食大多是猎获的熊、鹿、兔、鸠、山猪、山羊和自养的猪、鸡以及捕捞的鱼、蟹、鳖、虾等水产品,蔬菜有各种瓜、豆、笋等等。高山族也是一日三餐,部分人还保留着生食和半生食肉类的习惯。

5、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服饰

侗族是一个爱美、喜欢创造美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浪漫诗情的一个民族。侗族的生活方式就是以“诗意的生存”而存在着。侗族人民的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虽然我们常常被侗族的服饰所迷倒,但是我们似乎并不了解关于侗族服饰的文化。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侗族服饰文化吧!

最古老的盛装上衣

侗族辛地衣,用于牯藏节或芦笙节,亦称芦笙衣。上衣为左衽长袖式,下为草条式帘裙,饰有白羽。盘蛇纹与游蛇纹图案绣在深色布面上,既华丽又神秘。其“连环锁丝绣”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北侗最华丽的服饰

镇远县报京地区的姑娘服饰,头上系一银花环,发髻上,插满放射状的银花,后脑吊一组银花。上衣右衽无领,长及膝上一、二寸,衣领四周镶深色坎肩,衣袖镶深色花缎,胸前系一齐衣长的围腰,围腰配有色彩艳丽,绣工精美的刺绣纹样。戴银耳环。银项圈两三只,胸挂大银牌,戴银手镯,穿长裤,衣裤同色同料,裤脚镶有五寸宽的深色花边。脚穿绣花翘尖鞋。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饰

黎平县黄岗地区的青年服饰,头包花格帕,为蓝、青、白色自织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状,包头较大。上衣为紫色闪光的特制侗布,款式独特。上衣无领,开襟从领口正中横向右侧二寸处,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横至正中,再直下到下摆。衣扣分圆银珠和蚕形布扣两种,六对,每对为双排扣。上衣短小贴身,衣袖紧贴手臂,腰系布带,显得紧扎壮实。

银饰最多的盛装

从江县高增地区的妇女着装时用一矛形银簪将造型别致的发型固定。银簪的一端呈圆花形、长约六寸。头上饰满各式银花,有银头子、银弓等,像一顶银花帽似地戴在头上,完全盖住头发,最上端还插有一只长尾的银锦鸡,走动时,头上的银花银锦鸡闪烁争辉,华美玲珑,引人注目。颈戴大小不等的银项圈四只,背配六面体银背砣,胸前挂有两条银丝链和银珠串。紫色闪光的方围腰上,整齐排列圆形的银片,有七十片之多,整块围腰几乎全由银片组成对称的图案,另系银腰篓,两手各戴银镯三四只,全身银饰最重的多达10余公斤。

穿裙最短的服饰

黎平县水口地区的姑娘服饰,穿短裙,青色,裙短至大腿中部,围腰略长于短裙。膝下裹青布绑腿,外系浅蓝色布带,挽结于膝下小腿外侧,脚穿青布鞋。

最重的银手镯

锦屏县大同地区的姑娘,手戴银镯,重达一斤二两,镯上雕龙刻凤,或花鸟草虫,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

总之,远古的侗族服饰经历了从皮毛、树叶、草秸串结成衣演变为织布缝衣的过程,其艺术更是多彩瑰丽,不失为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您可能也喜欢:

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

妙趣横生的满族八旗文化

苗族民间的艺术奇葩“反扳木鼓舞”

回族“油香”习俗与文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