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介绍

时间:2023-07-14人气:作者: 未知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介绍

文章目录:

1、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2、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

3、达斡尔族婚礼,达斡尔族婚俗文化

4、极具特色的羌族服饰文化

5、极具特色的达斡尔族抹黑节文化

6、猜你喜欢:

1、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是整个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的变迁我们可以了解达斡尔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反应了整个达斡尔族社会风尚的变迁。下边就让我们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看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传统达斡尔族服饰,从用料到款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由于男子主要从事野外劳作,服饰以皮质为主,后随着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增加才出现布制服装。达斡尔族妇女多负责田园劳作,服装主要为布制。

早年达斡尔男子一年四季均着皮装,随着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增加才出现了布制服装。春秋两季,男子穿长至膝盖的皮袍“哈日密”,皮料取自春、夏和初秋的袍皮。冬季的袍是长过哈日密的长大衣“布贡奇·德力”,皮料用猎于秋末冬初的袍皮,保暖性好。

狩猎装是毛朝外的袍皮袍“果罗穆”,有时外罩鹿或猂皮衣,伪装性很强,再加上仿生的狍头皮帽,使狩猎的成功率大为增加。果罗穆因其坚厚甚至可在战时做铠甲之用。割庄稼时穿的皮上衣左下摆过膝,是一种别致的短狍皮衣称“卡尔塔米”。

皮狍的普遍特点是下摆正中开衩,便于骑乘和劳动。开衩处有几何形的图案装饰,兼顾加固和美观。男裤分皮裤“阿热斯·哈裤如”和皮套裤“绥毕”两种。皮装的皮料若取自夏季狍皮则可春秋穿,而毛厚的秋冬料则用于冬季皮裤。皮套裤上端有带系于腰上,利于保暖,适合在冰雪环境中活动。在皮套裤的膝处常有圆形合纹样,以云卷纹居多。

男帽除了仿生帽外还有长毛皮帽、马鞍形的元宝帽,元宝帽与汉族的四喜帽结合产生的新的帽顶,有装饰花纹的四喜帽。在参加重大活动时,男子还用豹尾、貂尾、灰鼠尾或者野鸡翎来插饰帽子以示庄重。男子在冬季戴带腰的皮手闷子。这种手套只有拇指分出,且在手腕处有口,可在劳作时将手方便地伸出来,很实用。

达斡尔族男子脚上穿柔软的板皮做腰的软底短靴,或者穿白布腰黑边的皮底短靴。或者穿白布腰黑边的皮底软靴。靴左右腰上多古钱纹、蝴蝶纹等补花饰,与契丹短靴造型很相似。达斡尔族男子夏季穿的布面长袍造型与皮袍相似,色彩多以蓝、灰为主。

头戴疙瘩帽或礼帽,腰间所系腰带的两端从后背向下垂20厘米左右,这种装饰承袭了契丹旧俗,是达斡尔族独有的带饰。在重大活动时不系腰带会被认为不讲礼帽。腰带上挂烟荷包、烟带以及火镰等物品,既是实用品也是装饰物。

达斡尔族男字服饰上的装饰图案很突出也很有特色。在皮袍的边沿,衩口,皮套裤膝上,烟荷包、手套背部、四喜帽的顶部等都有精美的刺绣图案,显示出达斡尔族男子服饰文化的民族特色。

2、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标志,同时也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审美观,苗族服饰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其他民族的差别很大。

那么,苗族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着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着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您可能也喜欢:

凝结人民情怀和智慧的满族剪纸

满族民间文化:妙趣横生的满族补绣

侗族大歌: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

传统民族文化:牛魂节文化

3、达斡尔族婚礼,达斡尔族婚俗文化

在达斡尔族文化里婚姻是一项重要的事件,需要两家人特别对待,在经过你漫长岁月的发展后,形成了一系列完整达斡尔族婚俗,是经过古人不断的经验的累积和探索。今天就要带大家探索达斡尔族的婚礼有什么特别的。

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

4、极具特色的羌族服饰文化

在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这些刺绣在羌族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服饰也非常有特点,现在我们就一起从服饰看羌族文化。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制作纺织毛布简单,其年代要有3000年了。文献记载,两汉甘青羌族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经很普及。《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裘褐,被毡”。近代,羌族基本沿袭了袍服之制。

羌族人们的生活很注重场合,不同的场合穿不同

5、极具特色的达斡尔族抹黑节文化

民族的特色中有很多特色的节日,就如同传统文化中的春节一般,是民族的标志特色。而在达斡尔族文化中,其中极具特色的节日就是抹黑节,也是达斡尔族节日文化中有趣的节日之一。

那么,抹黑节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节日呢?且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抹黑节的由来

在新疆锡伯族中也有类似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抹黑节”。抹黑节这一天,人们起的特别早,把晚间准备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相互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的一脸黑的。见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免灾难,得到幸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抹黑”已渐渐被废除,“抹黑节”变成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黎明,他们就要挨门串户互相往脸上抹黑。传说是古代锡伯族以渔猎为生,后来一对老夫妇救活了受伤的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巡天神知道后,派神犬告诉大家,以后人吃面粉,狗喂麸皮,各有所食。

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个年轻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黑霉。巡天神应允了,但用手在麦根处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麦秆上所有的麦粒,只留下尖端处的一截麦穗,所以从此麦子的产量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

以后每年正月十六,巡天神下凡巡视的日子,就成了锡伯族的“抹黑节”。年轻人在这一天的清早,手里拿着浸透清油、沾有锅底黑烟煤的“库肚苦”,挨家行走,只要遇见人,不分男女,就往他们脸上抹油烟,即使没有起床的人,也会被人闯入家门涂抹。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媳妇更被人团团围住,抹得如同黑炭。但锡伯族普遍尊敬老人,如遇老人时,要先下跪求得老人同意,然后才半跪着给老人抹脸,或由老人自己动手抹。

据习俗,这一天如果有人未被抹黑脸,就会一年不吉利。所以锡伯族人在节日时,都会开心地相互抹黑,笑语欢声,怪相百出,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抹黑节的习俗

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晨早早起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年轻人就成群结队,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库肚苦”(布或毡片),挨家挨户走,只要一遇上人,不分男女,捉住就往脸上抹。那些还没起床的人,也会被人掀开了被子,抹个一团漆黑。

锡伯族普遍尊敬老人。这一天如果遇见老人,必须先请安后单腿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才能半跪着象征性地给老人抹一点点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表示尊敬。

按风俗,谁在这一天里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他就会不吉利。据民间的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除庄稼的黑穗病,保证大丰收。锡伯族人民把这一活动作为象征五谷丰收的节日沿革了下来。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