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外媒:普京将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40分钟,克宫未透露路线

时间:2024-02-22人气:作者: 佚名

外媒:普京将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40分钟,克宫未透露路线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综合俄新社、路透社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普京将于22日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飞行过程将持续40分钟。佩斯科夫以保密为由未透露飞行路线。


普京登上图-160M战略轰炸机

据俄媒此前报道,当地时间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飞抵鞑靼斯坦后访问了“戈尔布诺夫”喀山飞机制造厂,俄国防部长绍伊古陪同。视察时,普京登上全新改进升级后的图-160M战略轰炸机,在驾驶座上坐了约10分钟。

延伸阅读

阿夫杰耶夫卡战斗画面公布 乌士兵:整个地区都被监视

据新华社2月21日消息,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2月20日表示,在阿夫杰耶夫卡击败乌克兰军队是俄军重要胜利。

克里姆林宫网站发布的消息,绍伊古当天在克里姆林宫向俄总统普京汇报了有关俄特别军事行动和俄军夺取乌军重要防御枢纽阿夫杰耶夫卡的相关情况。

绍伊古说,乌军耗时多年,在阿夫杰耶夫卡防区内建设了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和混凝土设施。俄军因此向当地调集了大量武器装备。在阿夫杰耶夫卡的战斗中,俄军每天对乌军发动460次空中精确打击,每天实际投放弹药约200吨。目前,俄军正在阿夫杰耶夫卡进行大规模排雷作业。

普京说,在乌军指挥官下达撤退指令之前,乌军已开始从阿夫杰耶夫卡“混乱撤离”。乌方撤退命令实际上是为了掩盖这一事实而做出的“政治决定”。

当地时间2月17日,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宣布,乌军从顿涅茨克地区重镇阿夫杰耶夫卡撤军。泽连斯基表示,从东部前线城市阿夫杰耶夫卡撤军的决定是为了“拯救我国士兵的生命”。

俄乌公布阿夫杰耶夫卡战斗画面

据央视新闻,在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俄乌双方近日围绕阿夫杰耶夫卡的战斗也备受关注。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在阿夫杰耶夫卡缴获西方向乌军提供的武器画面。乌军也公布了此前在阿夫杰耶夫卡同俄军激战的画面。

俄罗斯国防部2月20日公布了在阿夫杰耶夫卡缴获的西方向乌军提供的武器,包括美国和捷克制造的120毫米口径迫击炮炮弹。此外,顿涅茨克官员2月19日称,阿夫杰耶夫卡焦化厂的地下设施里,仍有一些乌克兰士兵。

此前一天,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公布了俄军进入阿夫杰耶夫卡之后的视频画面。


图为俄方发布的视频截图 图/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俄罗斯士兵:我们走,危险解除,危险解除。

俄国防部2月19日通报称,在阿夫杰耶夫卡方向,俄军击退乌军9次攻势,俄军已完全控制阿夫杰耶夫卡的焦化厂。根据法新社提供的画面,2月19日当天阿夫杰耶夫卡焦化厂附近传出爆炸声。阿夫杰耶夫卡附近区域燃起浓烟。


图为俄军行动画面 图/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被派往阿夫杰耶夫卡的乌克兰第三独立突击旅2月18日公布了战斗视频,显示了阿夫杰耶夫卡被俄军控制前双方激战的情况。


在阿夫杰耶夫卡的乌军士兵称过不去了 图/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乌克兰士兵:兄弟,我们过不去了,整个地区都被监视了。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9日在视频讲话中表示,俄罗斯正在“利用西方对乌克兰军事支持的延迟”,他补充说,乌克兰需要远程武器和更好的防空系统。

乌军发言人:俄军集中约5万兵力攻打阿夫杰耶夫卡

据新华社2月16日报道,乌军发言人德米特罗·利霍维说,俄军集中大约5万兵力攻打阿夫杰耶夫卡,投入越来越多营级战术群。法新社报道,俄乌双方对此地的争夺,是乌克兰危机升级将近两年来最血腥的战斗之一。如果俄军夺取阿夫杰耶夫卡,将是俄方自去年5月夺取巴赫穆特以来在地盘上的最大收获。

按照路透社说法,夺取阿夫杰耶夫卡对于俄方完全控制顿巴斯地区至关重要。顿巴斯主要包括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地区。在顿涅茨克地区另一座工业重镇、乌方控制的克拉马托尔斯克,一名从后方医院回到前线的乌克兰士兵接受法新社采访时,披露前线普遍存在的忧虑:部队缺乏弹药、缺乏轮换,精疲力竭。

泽连斯基:乌从东部重镇撤军不代表俄方胜利

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2月17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7日说,从东部前线城市阿夫杰耶夫卡撤军的决定是为了“拯救我国士兵的生命”。

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乌军)为了避免被包围,决定撤到其他战线。这并不意味着乌军撤退了若干公里、俄罗斯夺取了什么东西,他们什么也没夺取。”


俄军宣布拿下克林基村,该地因大规模轰炸已被完全摧毁

他还说:“拯救我国人民的能力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另据路透社2月17日报道,泽连斯基17日表示,乌克兰难以获得武器这一弱点正在让俄罗斯总统普京更加强大。

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不幸的是,人为地使乌克兰处于武器短缺——尤其是火炮和远程能力短缺——的状态,让普京能够适应当前的战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