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普京:必须考虑如何结束这场悲剧(普京要做到什么时候)

时间:2023-12-01人气:作者: 未知

普京:必须考虑如何结束这场悲剧(普京要做到什么时候)



22日,俄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出席G20领导人视频峰会。(视觉中国)

本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隋 鑫 柳玉鹏

在以色列和哈马斯经过艰难谈判终于达成临时停火协议之际,国际舆论把目光转向乌克兰:俄乌冲突何时能恢复和谈?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地时间22日在莫斯科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视频峰会时表示,必须考虑如何结束俄乌战争“这场悲剧”。他称,俄罗斯从未拒绝与乌克兰进行和平谈判。路透社称,这是普京近来对这场冲突最具安抚性的言论。目前,俄乌冲突在前线陷入僵局。对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2日在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的节目中承认,这“正在向基辅的西方支持者传播悲观情绪”。美欧政客和媒体近来频频传出美欧正私下劝说乌克兰就结束战争与俄谈判。许多分析认为,随着俄乌冲突已持续21个月,支持乌克兰的美欧自身也陷入困境,俄乌冲突可能已来到一个关键节点。

普京发出新的和谈呼吁?

“和平努力——普京呼吁考虑如何结束战争悲剧”,俄“论据与事实”新闻网站23日以此为题报道称,俄总统普京22日出席G20领导人视频峰会时发表讲话称,这场战争(指俄乌冲突)是一场悲剧。“与任何军事冲突一样,这是特定人群、特定家庭和整个国家的悲剧,”普京称,“我们自然必须考虑如何结束这场悲剧。”他还说,“俄罗斯从未拒绝与乌克兰进行和平谈判。”不过,普京也指出,“公开宣布退出谈判进程的不是俄罗斯,而是乌克兰。非但如此,乌克兰总统还签署了禁止与俄罗斯举行此类谈判的总统令。”

路透社称,这是普京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首次向G20领导人发表讲话,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对这场冲突最具安抚性的言论。报道称,普京使用“战争”一词来描述这场冲突,而不是此前克里姆林宫使用的专门术语“特别军事行动”。

对于普京的话,出席G20领导人视频峰会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22日表示,她对普京在G20峰会上关于需要寻求结束俄乌战争行动的讲话感到满意。她说,“我听到俄罗斯希望和平解决问题。我很高兴,但我认为这可以很快在实践中展示出来。”

俄罗斯Tsargrad电视台23日称,普京在G20领导人视频峰会上表示考虑如何结束战争悲剧的说法,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报道称,目前国际局势正发生急剧转变。随着俄在战场上取得进展,乌克兰和乌总统泽连斯基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乌克兰陷入大麻烦”

据乌克兰独立新闻社23日报道,对于普京的讲话,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仍然强硬地声称,“俄罗斯没有什么可以考虑的。唯一的解决方案是立即从乌克兰领土上撤出俄军,并进行战争赔偿和承担其他后果。”

不过,乌总统泽连斯基近两天却显得有些“悲观”。对于乌克兰未能在对抗俄罗斯的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美国福克斯电视台22日援引泽连斯基的话表示,这“正在向基辅的西方支持者传播悲观情绪。”当被问及乌克兰如何看待“目前正苦苦挣扎的对俄反攻”时,泽连斯基承认,“这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对我们来说很困难。”

“乌克兰陷入大麻烦,” 美国广播公司(ABC)22日援引一位匿名乌克兰高官的话称,在美国忙于协助以色列打击哈马斯之际,流向乌克兰的美国炮弹减少了“30%以上”。该官员还称,美国炮弹“约占乌军炮弹总供应量的60%-70%”。他还对美国国会在援乌问题上陷入僵局表示严重担忧,称这可能意味着美国援乌武器将开始枯竭。他警告称,这将使乌冒着在战场上遭受重大挫折的风险,“代价非常高”。他抱怨说,虽然美方承诺会继续对乌援助,但“美国人的承诺越来越难以兑现”。法国《世界报》23日援引军事专家奥德朗的话称,“2024年对乌克兰来说将充满危险……因为西方已经交付给他们的军事装备和弹药将被完全耗尽。”

“唯一能拯救乌克兰的武器”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3日称,乌克兰从今年6月开始发动了备受瞩目的反攻,尽管得到了大量北约武器的增援,却未能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对此,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日前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访时坦言,“这场冲突陷入了僵局,它可能持续数年,将乌克兰蚕食殆尽。”他称,乌军已无法突破俄军的防线,“我们(乌军)事实上已陷入困境”。报道称,俄国防部长绍伊古22日表示,基辅在11月遭受了“巨大损失”,估计乌军士兵死亡人数超过13700人,而基辅自反攻以来已损失了超过9万名士兵。

美国NBC日前援引美国政府现任高官和前任高官的话爆料称,美欧已经开始暗中跟乌克兰政府沟通,推动乌方就结束战争与俄展开谈判。报道称,西方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意愿在不断减弱,“乌克兰可能真的需要做好放弃些什么的准备了”。

俄Tsargrad电视台分析说,经过两年的冲突,西方已经明白彻底打败俄罗斯的目标难以实现,“西方已经为乌克兰失去部分领土做好了准备”。

“乌克兰还有唯一能拯救自己的武器:和平谈判。”意大利“每日事实”新闻网站称,泽连斯基仍在向西方要求更多的武器,尽管他已经收到了一切:“豹”式坦克、海马斯远程火箭炮、艾布拉姆斯坦克、集束炸弹和“风暴之影”巡航导弹等。但是,西方还没有发明一种能让乌克兰突然战胜俄罗斯的神奇武器。乌克兰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只有和平谈判。此前,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与假扮成非盟领导人的俄演员通话时曾坦承:“我们已经接近所有人都认识到需要有个退出路径的时刻了”。▲

相关新闻

媒体:乌军反攻基本停止 俄军在两个交战区取得大进展



专家认为乌克兰高官称乌军渡过第聂伯河可信度非常低

直新闻:乌克兰高官称乌军渡过第聂伯河,在赫尔松左岸取得突破;乌总统泽连斯基称乌军仅用无人艇就取得了黑海的主动权;英国路透社也报道乌军取得了重大进展。请问石先生,乌方和英媒所说的可信度高吗?

特约评论员 石宏:乌方和英媒所说的可信度非常低。乌军渡过第聂伯河到达赫尔松左岸并非最近才出现的情况,而是在夏天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渡河的乌军以排级和连级单位为主,在赫尔松左岸占据的立足点仅1个。现在渡河的乌军则出现了营级规模的兵力,在赫尔松左岸占据的立足点也达到了3个。但是渡过第聂伯河的乌军严重缺乏重装备,火力、机动力极差,而且后勤补给也受到极大限制,这就使得登上赫尔松左岸的乌军无力突破俄军防线。相反,俄军天天用炮兵、航空兵、无人机、巡飞弹等武器对到达赫尔松左岸的乌军进行打击,使乌军有生力量损失很大。

至于泽连斯基所称用无人艇就取得了黑海的主动权,更是信者寥寥。如果无人艇这么厉害,那全世界都没必要继续发展昂贵而且还要占用大量人力的水面舰艇和潜艇了。实际上,最近两个月乌军无人艇取得的战果极小,损失却非常大。真正给俄黑海舰队带来威胁,并且在攻击作战中取得一定战果的是乌军的空袭武器,包括空射巡航导弹、反舰导弹、无人机等。

乌方现在把芝麻大的成果说成西瓜那么大,恰恰反映出乌方心里发慌。因为5个多月的大反攻不仅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反而损兵折将,这让西方极度失望,对乌援助日益消极。而对于乌克兰来说,如果没有西方援助,是根本无力和俄罗斯对抗的。因此,为了让西方继续给乌克兰提供大量援助,泽连斯基和他的官员们就极度夸大乌军的战果。



乌军在战场上的大反攻已经基本停止

直新闻:现在乌克兰的战场形势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对谁有利?

特约评论员 石宏:现在乌克兰战场的最大变化是乌军的全面大反攻已经基本停止。俄军则在进入冬季之后,对整个北线,包括库皮扬斯克、克里明纳、利曼、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等地发起猛烈攻势,其中最激烈的交战地区是巴赫穆特和阿夫杰耶夫卡。俄军都采取了从南北两翼进行钳形攻击,取得了很大进展。而且南北两翼的俄军还不断扩展纵深,既加大了乌军反击的难度,又不断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逐步收紧对乌军的合围。此外,俄军在库皮扬斯克的辛基夫卡不断攻击,使当面乌军的压力越来越大。

俄军在北线的猛攻,迫使乌军不得不将大量兵力从南线抽调到北线,例如乌军装备“豹2”坦克的3个旅均已部署到北线和俄军作战。这样一来,乌军在南线的扎波罗热、南顿涅茨克的反攻变得有气无力,不少阵地也被俄军重新夺回。只有在赫尔松方向,乌军因增加了4个海军陆战旅,其攻势变得比之前大了,但第聂伯河对乌军的作战形成了巨大的天然障碍,使乌军的渡河作战只能成为战术动作,扭转不了乌军现在的全局被动。



俄军在北线的猛攻,迫使乌军不得不将大量兵力从南线抽调到北线

直新闻:随着俄乌战场形势的变化,美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特约评论员 石宏:乌克兰现在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局面,美西方对此自然看得很清楚。因此,围绕着继续对乌援助,美西方内部的争吵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例如欧盟之前计划对乌提供500亿欧元经济援助、200亿欧元军事援助,最近就由于越来越大的反对声而无法达成一致。也就是说,欧盟庞大的经援和军援计划现在无法落实。美国则由于共和党掌控的众议院坚持对乌援助需要单独表决,使得美国政府提出的新的一揽子对乌援助法案处于停摆状态。

有分析认为新的巴以冲突抢走了俄乌冲突的关注度,使得乌克兰从美西方获得援助的难度显著增加。实际上,美西方何尝不是以关注巴以冲突来作为降低他们对乌援助压力的借口。美西方现在深知乌军已经不可能在战场上打败俄军,甚至随着乌军有生力量的大量消耗,兵源也日益出现枯竭。继续打下去,乌军只会越来越被动。在此情况下,如果还对乌克兰提供大量援助,那就纯粹是把钱往水里扔。现在美国、欧盟都开始重新考虑对乌援助政策,之前那种“乌克兰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乌克兰打多久,我们就支持多久”的话,已经数月没有再从欧美政客的嘴里说出来了。斯洛伐克换了新政府之后就迅速停止对乌军援,就是美西方对乌援助感到疲惫的一个明显信号。更何况马上就要到来的2024年还是美国的大选年,拜登的主要精力必须放到竞选连任方面,对乌援助很可能不会再像之前那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