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当硬汉爱上“美甲”,无需再去证明“男子气概”|深度报道

时间:2024-06-08人气:作者: 佚名

当硬汉爱上“美甲”,无需再去证明“男子气概”|深度报道

记者/李晶晶

编辑/计巍


图为广绣绣郞王新元

还没有头发丝1/10粗的桑蚕丝,两根手指捏过一根丝线轻捻,小拇指甲尖一划,一根丝线就被一分为二,一劈、两劈、四劈……丝线瞬间变为肉眼难觅的粗细,尾端漂浮摇曳在空中,轻若游雾。

每半根丝线都包含8股细丝,经过这样的手法,丝线可以被细化成1/32、1/64、1/128甚至1/256,这要求刺绣者指若葱根,细腻柔软。在通常人们的想象中,这双手应该来自于女性,但坐在绣棚旁日复一日穿针引线的,却是一名曾在边疆扛起钢枪的男兵。

时过境迁,“男子气概”无需再通过看起来“阳刚”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现在,这名广绣绣郞又有了新的人生命题,他走向台前,在抖音短视频里“穿针引线”,在抖音电商推介绣品。


18岁的王新元在新疆当兵‍‍


赌气到边疆证明“男子气概”

一个从小生活在裁缝家庭的男孩会经历什么?

王新元出生在江西九江,从小,他就经常待在自家裁缝店中,母亲踩缝纫机时有节奏的律动是童年时期最熟悉的声音。哥哥姐姐也学起了缝纫,家中经常把大孩子的衣服改一改,套到他身上。在耳濡目染中,10岁的他就学会了钉扣子、缝裤脚边、熨衣服,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家里的帮手。会刺绣的表姑看他对刺绣兴致盎然,还教会了他怎么绣一朵花、一只猫。

在他看来,缝缝补补是再基础不过的生活技能,但走出那间裁缝铺去读寄宿制中学后,过往稀松平常的生活经验在他人眼里却生出异样。那时,跑步、打篮球弄破了衣服,王新元能熟稔应对迅速补完。他也偶尔在寝室练习绣花,有一天,一名同学闯入他的寝室后看到他正在拿的针线,冲着他嬉笑,“缝缝补补是女孩才做的事情,娘娘腔。”“大老爷们,还绣花啊……”

王新元爱绣花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用当时热播剧《笑傲江湖》中会飞针大法的“东方不败”来给他起绰号,喜欢刺绣的他和活跃在操场的同学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敏感自尊的少年难为情地将针线拿回了家,再也没有带进学校过。

那些“没有男子气概”的论调让他愈发想要证明自己。高中毕业后,18岁的他选择了去祖国最遥远的地方当兵,除了本就有的一腔热血和家国情怀,他承认这个决定也有些许赌气的成分。火车从温暖湿润的南方,开了6天5夜,晃晃悠悠将他载到边疆,那个具有“男子气概”的新身份是新疆空军高炮旅的侦察兵。

放下钢针,拿起钢枪,军营里日复一日的高强度拉练磨炼了他的韧性。站军姿,手要扣着扑克牌紧贴裤缝,一站就是两个小时。一声野外拉练的号角吹响,立即要在零下30℃齐腰深的积雪中重装前行。被子铺在雪地,刚躺上去休息了几分钟,紧急集合的指令一下,又得匍匐前进,手肘磨破,鲜血直流。从凌晨一点到凌晨四五点,跑了多远他已没有概念,只记得眼前全是白茫茫的雪,回到营地后,衣服冻到可以竖起来放。

“在部队,我不用证明自己是个爷们儿了,那身军装一穿,你就是一个硬汉。”回想起那段军营岁月,他觉得既痛苦又快乐。“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训练的过程真的很苦,但现在只会佩服当时的自己挺过来了。”


王新元刺绣的青铜器‍‍


冥冥之中的牵引

2001年退役后,王新元只在江西老家待了两天,就带着200元钱一头扎进广州,试图在经济更为活跃的南方寻找自己的机会。没有技术也没有启动资金,那就从月薪400元的保安做起,一路成为保安队长、保安主管,但这样的工作,在他看来只能算得上“糊口”而不是事业。

偶然间,他在陈家祠民间工艺美术博物馆看到一副人物肖像的绣品,惊叹于作品对人物神情细腻的捕捉和对光影极致的运用,这让他又想起了童年时期遥远又清晰的机杼声。

他找到了最喜欢的那幅作品上的电话号码,还去佛山粤秀研究所探访作品主人——粤秀名家吴玉珍夫妇,迈进绣院门时,他看到满院学习的都是年纪偏大的女性“绣娘”,只有他一个是男性。中学时代难为情的记忆突然涌了上来,但两位老师的热情和对刺绣的专业冲散了他的顾虑,指引他走上学习广绣的道路。

他了解到,广绣从清朝流传至今,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是男性,且技艺传男不传女,因为男性的耐性和体力通常被认为是更好的,那时的绣郞也被称之为“花佬”,后来因为海外订单量越来越多,才有不少女性加入。但也因为家族式的传承方式较为封闭,导致传播力度不强。近年来,广绣慢慢淡出大众视野,绣郞也变得更加稀少。

此后三年,王新元在广州和佛山间风雨兼程地两头跑,一边做保安,一边学习刺绣,半工半读的生活虽辛苦,但也让他的刺绣技艺逐渐提高,在这门光与影的艺术中,师傅曾多次夸他对颜色的运用,“他们说我很有天赋,对颜色的感知非常敏锐,一片木棉花,人家一般可能绣三到五个颜色,我会绣十几个色上去,让光影的过渡十分自然。”

刺绣时,王新元会沉浸其中,从天亮到天黑,通常一绣就是十多个小时,但他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钻研的过程十分享受。

他也不再满足于传统花鸟题材的创作,将自己喜爱的历史文物题材融到广绣之中,对传统广绣进行了创新。在绣一幅青铜器作品时,他用3个月的时间跑博物馆,观察青铜器的锈迹在灯光下的渐变过程。创作作品时拆了又绣,仅颜色就配了一千余种,他不断地将蚕丝劈细,层层叠加,以呈现青铜器细节处锈迹斑斑的沧桑感,一幅绣品就耗时一年。

技艺越来越精湛的同时,在朋友的鼓励下,王新元辞掉原来的工作,在荔湾广场附近开了一家小小的绣品店,彼时,王新元依然羞赧于自己“绣郎”的身份。

开张三个月后,他才第一次卖出绣品。一位客人走进店中,觉得店内展示的绣品不错,便问是谁绣的,王新元难为情地承认是自己,客人看着瘦小怯懦的他脸上满是质疑,“他不相信是我绣的,我说那你明天来看看吧,我绣给你看,我没想到他真的会来。”这位客人在王新元绣了十来分钟后就连声赞叹,当即买了3幅绣品。

开张的喜悦和那种敬佩的目光让王新元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此后,他的绣品店经营越来越好,2018年前后,已经在广州开了7家。


王新元刺绣的马面


更为深远的命题

在实体店一切向好的间隙里,他时常会想,为什么传承千年的广绣会没落到鲜为人知的地步。“大家一提起来,就是苏绣,怎么能让广绣的知名度更高呢?”

他把目光投向短视频平台,他通过抖音@广绣传承人王新元,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品展示搬上抖音,那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马面部飞扬的鬃毛、灵动的人物眼神通过短视频抵达了更远的地方。 绣品处理的光泽和细腻的细节,让人觉得静物也有了生命,时常有网友在评论区评论,“这也太逼真了,栩栩如生。”更多人知道了有这样一位曾当过兵、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王新元不再遮掩自己“绣郎”的身份,去美甲店修指甲时,他大大方方让美甲师将自己的指甲中段磨尖,这样更利于劈丝,他还随身揣着护手霜保养双手,让手部不因干燥起皮勾坏丝线。社会环境也在变得更加包容,职业性别的刻板偏见一点点消融。现在,他不仅不觉得在镜头前展露自己绣郞身份是难为情的,相反,他觉得男性绣花反而是一个传播亮点。

关于性别和职业矛盾的桎梏已被他打破,现在,他的人生迎来了非遗传承这个更加深远、更有意义的人生命题。

为了吸引年轻群体,他绣过《斗罗大陆》《王者荣耀》等题材;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绣了歼20等军事题材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通过短视频详细传授关于广绣的知识,走进残障群体,以期为他们带来一门谋生的手艺;他还带着广绣走进中小学,绣熊猫、小狗让孩子们燃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王新元的多个广绣视频作品赢得了很好的传播,点赞转发量数千,评论里也都是一片赞叹和鼓励之声 ,橱窗上架的刺绣商品深受用户喜爱,线上的传播也反哺到了线下的销售,店内来的顾客时常会说,“我在抖音看过他的作品才来买的。”

知名度增加了,但王新元仍然觉得广绣传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他所要养的团队而言,现在的境况并不乐观,机绣品占据巨大市场、生意回暖不如预期……‍‍

更为现实的原因是,广绣盈利的大头还是家居装饰绣品。疫情过后,大家的消费观改变,店内的生意差强人意,他无奈卖掉了车、抵押了房子贷款给团队发工资,现在团队绣工已经从疫情前的80余人减少到了50多人。“缺资源、缺资金、缺订单,什么都缺。”

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抖音电商“看见手艺计划”依托全域兴趣电商模式,发挥平台内容、流量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源支持、官方培训、平台活动等多项举措,助力多位传统手工艺被更多人看见,手艺人、品牌和商家获得新发展。王新元就在其中,他觉得线上传播是突破口,获得更多关注,寻求更多订单量,“线上渠道对我们的品牌和产品也好,对广绣的传承也好,都有益处,多条路走总比没有路走要好。”

从那个在异样眼光中坚持热爱的少年“绣郎”,到为了创新发展广绣技艺而积极开拓的非遗传承人,王新元坚信广绣这一古老技艺,一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也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靠保护只能生存,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守旧”的手艺人也应该因时而变,拥抱变化,注重创新,跨界交流,和市场接轨。

他也更盼望网络另一端的观众可以从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去关注广绣作品,了解广绣背后的故事和数代人的付出。“毕竟,两只巴掌做出来的,是高科技无法替代的。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我不想只做一个‘守’艺人,更想做一个文化的传承者、非遗的创新者。”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