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除夕,布林肯又拜年:龙代表力量与韧性,愿新年带来幸福健康和繁荣

时间:2024-02-10人气:作者: 未知

除夕,布林肯又拜年:龙代表力量与韧性,愿新年带来幸福健康和繁荣

【环球网报道】2月9日农历除夕,美国国务院网站发布国务卿布林肯关于农历新年的新闻公报。此前布林肯已连续多年在除夕发表拜年公报。


图为布林肯资料图,他在最新公报中称,祝所有欢度农历新年的远近挚友万事如意(图自美国国务院官网社交账号)

布林肯在最新公报中称,祝所有欢度农历新年的远近挚友万事如意。“这个喜庆的节日标志着美国和世界各地反思、希望和团结的时刻,也是我们共同人性的证明”。

“在迎接龙年之际,让我们拥抱这个角色所象征的力量与韧性。愿新的一年给大家带来幸福、健康和繁荣。”布林肯还说。

2023年农历除夕,布林肯也曾通过美国国务院官网发表的新闻公报,向世界各地的朋友拜年。当时的新闻公报写道,“我祝愿全世界所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人们健康、平安、好运。这是一个庆祝和欢乐的时刻,我特别要感谢庆祝农历新年的成千上万亚裔美国人。你们是美国文化织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所有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庆祝农历新年的人们,祝愿兔年和猫年带来更多平安、繁荣和机遇。”

延伸阅读

媒体:是loong还是dragon?“龙”怎么译不是小问题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不仅国人翘首以盼,许多海外人士也乐在其中。很多人注意到,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这里头,有什么门道?

其实,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学者指出龙和dragon不宜互译。原因很简单,中华文化中的龙和西方语境中的dragon,有着显著差异。中国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

相比之下,西方龙是海洋文明的产物,常在地中海东部、古希腊等地出没,兴风作浪、喷火食人,大多被视作邪恶的象征。在《龙之心》《梅林传奇》《权力的游戏》等西方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形象塑造。当我们以“龙的传人”自居并对外宣传时,不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很可能产生误解。


图为《霍比特人2》中的龙

是否应当改一改龙的翻译?目前来看,争议尚未达成共识。有观点认为,将龙译为dragon的最早确定者是清朝时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几百年过去了,特别是随着中西方互动的增多,西方人早已知道中国龙不等于西方龙,西方文艺作品中也有龙的正面形象出现,再改翻译反而让人迷惑。

但也有大量反对声音,认为对于龙这样承载重要文化含义的名词,有必要重新考量翻译问题。于是,Chinese dragon、loong等新译法开始陆续出现。比如,2024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 Chenchen”;CGTN在报道“新春龙舞挑战赛”活动时,把“龙年”译为“Loong Year”,把“龙舞”译为“Loong Dance”。

究竟如何翻译更好,我们期待专业人士的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争论背后的议题非常重要——中国如何跨越文化差异,传递可信、可爱、可敬的样子。

回望漫漫岁月,从“游记汉学”到“专业汉学”,中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逐渐清晰。但必须看到,这种形象建构伴随的时代背景,是西方国家的不断崛起与中国的不断衰落,很多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目光、翻译中国的文化,带着一种对异域文化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近代史上,别人就把我们表述成“黄祸”“东亚病夫”。这样的基底之上,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认知偏差甚大。


2月8日,游客在西溪湿地拍摄龙年花灯 图/新华社

今天的中国已是国际社会无法忽视的存在,解码中国成为西方的一种刚需。与此同时,一些政客和媒体放不下傲慢与偏见,仍然热衷于污蔑中国。各种心态的杂糅,让中国形象呈现出多面性,反而让西方民众雾里看花。

再从我们自身的需求来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大国实力的重要一环,在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后,强起来的中国必须解决“挨骂”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我宣介。可以说,多重因素都在倒逼今天的中国跨文化讲好自己的故事。翻译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逐字逐句的硬译,而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主动表达和重构。

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需要宏大叙事,也离不开很多个性化、情感化的微观表达。“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哪个更准确,“Jingju”和“Peking Opera”哪个更妥帖,诸如此类的问题,绝非没事找事,实则关乎潜移默化的形象认知。期待这场译龙问题的讨论能够激发更多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