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台媒述评:台难以承受失去ECFA关税减让后果

时间:2024-06-04人气:作者: 佚名

台媒述评:台难以承受失去ECFA关税减让后果

参考消息网6月4日报道 台湾“中时新闻网”6月1日发表署名文章称,大陆5月底宣布中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部分产品关税减让。由于ECFA是影响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协议,加上去年年底中止的项目,两次中止关税优惠,将直接冲击传统产业出口,且让台湾偏重特定产业发展的问题愈发严峻。



图为台北101大楼

文章指出,ECFA早收列表关税减让项目,以2011年税则为基础,高达557项,2023年12月21日大陆宣布中止丙烯等12个税目产品关税减让,与本次取消的134项,二者合计146项,占所有减让项目的26%。

文章还指出,根据台湾地区经济事务主管部门的估算,第一次取消的12项石化产品,光去年1月至11月对大陆出口金额就达18亿美元;此次取消的134项早收优惠项目,涉及的产业更为广泛,涵盖石化、纺织、机械、钢铁及金属、运输工具等产品。去年ECFA早期收获产品输陆金额为157.82亿美元,二次中止关税减让的产品去年输陆金额约为120亿美元,约占ECFA所有早期收获产品输陆金额的76%。

文章认为,这些产品将面对关税提高的压力,大幅削减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大型企业可选择将工厂转移至大陆,破坏原有的两岸分工模式,抑或开发新市场;中小企业无力移转生产据点,也不易分散市场,恐被迫放弃大陆市场。

尤有甚者,传统产业出口受挫,无论是移转生产据点还是关厂歇业,都会造成台湾地区更依赖受惠于“信息技术协定”(ITA)零关税的科技产品。事实上,台湾地区出口已过度仰赖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特别是半导体,2019年集成电路占台湾地区总出口三成,去年该比重已经逼近四成。大陆中止ECFA早收列表中的146项产品,将使台湾地区依赖单一产业的问题更加严重。

台湾《经济日报》6月1日的社论认为,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输陆134项产品中止适用ECFA关税减让,这对台湾地区出口大陆的机械、石化、纺织和汽车等产业有直接影响,其中以中小传统企业占最大宗。

这篇社论指出,依台当局“主计总处”公布的资料,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已经从2020年的43.9%下降到2023年的35.2%。今年前4个月,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占比更是下降到30.7%。大陆一直是台湾最重要的出口地区,当对大陆出口不利时,台湾总出口的动能也自然会跟着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大陆本身的内需市场仍然在增长,台商投资在大陆的相关内需型产业也在持续进行,但是这些内需型产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来自台湾的已经不多,台出口动能又少了一块。

文章认为,正如应该在最大的篮子里放入较多的鸡蛋。大陆市场离台湾最近,也最有潜力。如果现在的状况持续下去,两岸经贸长期萎缩,对于台湾出口动能与经济增长势必造成重大伤害,台当局必须严肃对待此问题,不能总是以“经贸问题不能用政治手段干预”来响应。

延伸阅读

日本"防卫白皮书"就台海局势下判断:冲突或一触即发



图为日本2023年版《防卫白皮书》(资料图)

直新闻:日媒披露的日本“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 草案部分内容,其中重点谈到了当前的台海局势。对此,你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实事求是地讲,从媒体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日本“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 草案对台海局势现状的几个判断,基本上是准确的。它包括一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军事平衡正在“迅速向着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方向倾斜”——这显然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基本事实;二是当前的台海局势正处于急剧升温的状态——我认为,在赖清德发表“5·20”讲话以及中国大陆为此而展开“联合利剑—2024A”军事演习之后,情况的确是如此;三是在乌克兰危机与巴以冲突之后,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且规模与危害更大的武装冲突,有可能在台海地区上演——这显然是因为赖清德不加掩饰的“激进台独”言行而引发的。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这些年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方面发出的所谓“台海危机论”,都是美日两国个别的政客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以信口开河的方式对外发出的。而这一次,日本的岸田政府却是以一年一度的“防卫白皮书”的方式,对外作出了这样一个官方判断。这显然是要告诉外界,他们“并不是在开玩笑”;日本政府严肃认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台海冲突真的是有可能一触即发。

然而,有意思的是,或许是因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称为“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以及民进党当局,完全没有意识到台海危机的迫近。赖清德这次之所以如此嚣张,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发表“台独自白”,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大陆不敢打”。在大陆举行“联合利剑—2024A”军事演习之后,台防务部门不仅鼓吹“大陆是在玩假的”,而且极具挑衅性地扬言“台军完全有能力应对”。不仅如此,在“台独”分裂势力长期以来向台湾民众灌输的“安慰剂”与“催眠药”的作用下,甚至多数台湾民众也得出了“两岸无战事”的结论。



岸田政府以一年一度的“防卫白皮书”的方式,就台海冲突作出了官方判断

也就是说,对于近期的台海局势,日本政府与赖清德当局以及台湾社会的判断,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奇特景观:一个在惊呼“狼真的来了”,另一个则根本就没有当一回事,完全意识不到“台独”的风险与后果。或者说,岸田政府已经为台海局势敲响了警钟,而赖清德当局却还沉睡在“台独”的美梦中。

那么,对台海局势的判断,岸田政府和赖清德当局究竟谁对谁错,我们只能留给时间来作验证,只不过,这个验证的代价有可能是台湾两千三百万民众承受不起的。



大陆举行“联合利剑—2024A”军事演习作为反制

直新闻:据报道,日本“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 草案还对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活动,尤其是“联合利剑—2024A”军事演习,给予了高度关注。对此,你又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在前面的评论中讲到了,日本“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草案对台海局势现状的几个判断,基本上是准确的。但是,事实判断的准确并不代表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正确。我甚至认为,在是非与价值判断上,日本“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 草案出现了是非颠倒、价值错乱、倒果为因的现象。

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只要良心没坏眼睛没瞎的人,凭借着基本的理性与常识就可以知道,近年来台海危机一步步升级的根源在于政治而不是军事,在于岛内而不是大陆,因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正是因为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不仅不肯放弃“台独”主张,而且一步步升级“台独”的言行,才会招来大陆的军事威慑;正是因为赖清德在“5·20”讲话中作了“台独自白”,才会有大陆空前严厉的“联合利剑—2024A”军事演习作为反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台海局势降温,各方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是压制赖清德在“台独”道路上的飙车与冒险行为。然而,日本“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 草案却将台海危机升级的原因,归咎为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活动,尤其是“联合利剑—2024A”军事演习,并因此得出了“日本自卫队有必要介入”的荒谬结论。

那么,这样一种做法,就不是在维持台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拉偏架”那么简单了,而是唯恐天下不乱,通过支持与纵容赖清德“激进台独”行为的方式,进一步升级当前的台海局势,火上浇油。

值得注意的是,“台海危机升级的根源在于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这样一种倒果为因的指控,正是美日等国家长期以来的习惯性思维,并且这一思维不仅蒙骗了相当多的西方国家,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蒙骗了相当数量不明就里的人。这也就意味着,在反制“台独”问题上,中国大陆要用好军事威慑手段,还应该在舆论宣传战上有所作为,以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韩媒称朝鲜于30日清晨一次发射十几枚导弹,图为发射导弹资料图

直新闻:我们看到,日本“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草案除了宣扬台海危机之外,还对朝鲜的核武器和中远程导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你认为,此举意图何在?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其实我一直认为,日本政府历年来发表的“防卫白皮书”,其目的不仅仅是年度国防政策的宣示,还是一篇带有论述与游说性质的“论文”。日方的目的无非是要得出这样两个结论:第一个目标是对内的,也就是要告诉日本民众,日本必须要强军,尤其是要废除和平宪法第九条,以应对中国的所谓“威胁”;第二个目标是对外的,也就是要告诉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友“中俄朝正在走向军事结盟”,因此区内的美日韩印澳等国家必须要结成一个集体的军事同盟,来跟中国搞阵营式对抗。

为了得出“日本必须要强军来应对中国的所谓威胁”这一结论,这些年来日本的“防卫白皮书”一直在作这么几个递进式的论述:第一,中国大陆是日本面临的“最大战略性挑战”;第二,中国大陆对台所谓“威胁”就是对日本的威胁;第三,中国大陆对美国的所谓“威胁”,也是对日本的威胁;第四则是“台海危机已经一触即发”,所以日本强军与修宪已经是刻不容缓。

为了得出“美日韩印澳等国家也必须要结成一个集体的军事同盟来跟中国搞阵营式对抗”的结论,历年来日本的“防卫白皮书”除了大谈特谈中国的所谓“威胁”,而且在谈到朝鲜与俄罗斯的所谓“威胁”时,也把中国给塞进去。这背后的逻辑顺序是,先是抨击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与“核武威胁”,接着抨击朝鲜多次试射洲际导弹,然后又重点突出了中国的所谓“威胁”,言下之意是中国对日本的所谓“威胁”要远远超过朝鲜与俄罗斯。

接下来,则是居心叵测地强调了中国、俄罗斯与朝鲜三国对日本造成的所谓“共同威胁”。同时还故意将半岛问题、俄乌冲突以及台海局势混淆在一起。这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对外暗示“中俄朝是一个共同的军事集团”,而为了应对中俄朝的所谓“共同威胁”,所有的欧美国家必须结盟应对。也就是说,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说的,这实际上是日本想在亚太地区制造和挑起阵营式对抗。

标签: 关税  大陆  减让  ecfa  台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