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农助农 > 正文

香橼树的栽培技术(香橼树怎样栽培)

2023-01-09 09:45:15 未知 【 字体:

香橼树的栽培技术(香橼树怎样栽培)

香橼树栽培技术

香橼是植物香橼和药材香橼的统称,别称枸橼、枸橼子等,为芸香科柑橘属不规则分枝的灌木或小乔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区较多栽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香橼树的栽培技术吧!

香橼树栽培技术

香橼树的生长习性

香橼树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霜,不耐严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香橼树适于高温多湿环境,显然是起源于较南方地区,云南西双版纳的阔叶林中有处于半野生状态的香橼。

香橼树栽培技术

香橼树的繁殖方法

1、播种繁殖:香橼树播种繁殖通常于10月选成熟果实,切开取出种子,洗净,晾干,随即播种,或将种子用湿沙层积贮藏,春季播种。按行距30厘米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人,覆土,浇水,培育2~3年定植。

2、扦插繁殖:香橼树扦插选2~3年生枝条,除去棘刺,剪成18厘米左右的小段,在春季高温高湿季节扦插。按行距30厘米开条沟,株距12厘米,斜插,将插穗露出地面1/3,覆土,压紧,浇水。培育1~2年定植。

香橼树栽培技术

香橼树的栽培技术

1、田间管理:香橼树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5~9月施人畜粪为主,亦可追施稀液饼肥。冬季增施过磷酸钙,可行开沟环施。修剪要剪去徒长枝、过密枝。结果期要插设支柱。

2、合理施肥:香橼树第1次施肥在现蕾前,第2次施肥在夏至后,第2次肥料也可用250克尿素加500克过磷酸钙混合加水100倍,采用喷雾器进行一次根外追肥,促进植株的旺盛果实的壮大。

3、病虫防治:香橼树病害有煤烟病为害叶、枝稍、果实。虫害有吹棉介壳虫,可用天敌大红瓢虫防治。亦可喷松脂合剂,冬季稀释8~10倍,夏季稀释20倍液。此外,还有天牛、红蜘蛛、蚜虫等。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相关推荐

白菊花茶 白菊花茶的作用和功效

白菊花茶 白菊花茶的作用和功效
白菊花茶是常见的一种花茶,具有很好的作用,本文将会详细介绍白菊花茶相关知识,让你知道白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白菊花茶泡法;并且给你介绍白菊花茶禁忌,让你掌握白菊花茶的全部知识!

鱿鱼

鱿鱼
鱿鱼,也称柔鱼、枪乌贼,常成群游弋于深约20米的海洋中。鱿鱼虽然称呼为鱼,但它实际上是软体动物,而且还是名贵的海产品,营养价值很高。鱿鱼百科为你提供鱿鱼的做法、爆炒鱿鱼、鱿鱼怎么做好吃等相关知识。

象拔蚌(象拔蚌是什么东西)

象拔蚌(象拔蚌是什么东西)
象拔蚌是远东包括华人及日本人崇尚食用的高级海鲜。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因其又大又多肉的虹管,很似大象的鼻子才称为“象拔蚌”。本百科为你提供象拔蚌的做法、象拔蚌刺身、象拔蚌是什么等相关知识。

螃蟹

螃蟹
螃蟹是甲壳类动物,绝大多数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螃蟹的营养价值高,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增强记忆力等作用。螃蟹百科为你提供螃蟹吃什么、螃蟹怎么做好吃、螃蟹的做法等相关知识。

蜂蜜

蜂蜜
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75%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经过15天左右反复酝酿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丰富到一定的数值时,同时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

奇亚籽(奇亚籽的吃法)

奇亚籽(奇亚籽的吃法)
奇亚籽其实是一个种子,它是富含omega-3脂肪酸最丰富的食物,并且含有天然抗氧化剂。奇亚籽百科为你提供奇亚籽的功效与作用、奇亚籽的正确吃法、奇亚籽什么人不能吃等相关知识。

蔓越莓片 蔓越莓片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蔓越莓片 蔓越莓片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以蔓越莓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片剂状保健品。蔓越莓中的初花青素让细菌无法附着于人体内生长,进而降低人体受病菌感染的机率。蔓越莓片知识百科将为你介绍蔓越莓片的功效与作用,蔓越莓片经期可以吃吗,蔓越莓片怎么

铁皮石斛栽培技术(铁皮石斛栽培技术视频)

铁皮石斛栽培技术(铁皮石斛栽培技术视频)
铁皮石斛又称黑节草,属兰科石斛属,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药用植物。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石斛多糖、石斛碱、氨基酸等,其中石斛多糖含量高达21 7%,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养胃出津、补肾益力、滋阴清热、耐缺氧

灵芝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灵芝的种植技术)

灵芝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灵芝的种植技术)
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按本草纲目记载:“灵芝性平,味苦,无毒,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徐长卿栽培技术(徐长卿的生长环境)

徐长卿栽培技术(徐长卿的生长环境)
徐长卿为萝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多野生于山坡或路旁草丛中。主产于华东、贵州、广西及东北等地,近年来华东等地药农进行野生变家种试验取得成功,有小规模种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