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中国历法研究:“古六历”是哪六种历法

时间:2023-03-30人气:作者: 佚名

中国历法研究:“古六历”是哪六种历法

文章目录:

1、中国历法研究:“古六历”是哪六种历法

2、中国历法研究:“斗建”是什么意思

3、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4、中国历法文化:二十八宿的历法作用

5、中国历法研究:什么是“三正”

6、猜你喜欢:

1、中国历法研究:“古六历”是哪六种历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后人研究认为,我国最早的历法,是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合称为“古六历”,对后世中国历法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就让日历表为你介绍,“古六历”是哪六种历法。

古六历是春秋战国和秦朝制定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其特点是以365+1/4日(分母中有4,故又称为四分历)为一回归年,29+499/940日(29.530851日)为一朔望月,19年7闰。

六历之间主要的不同在于各自的“历元”(年的起算点)、施行地区和所用的岁首不同,此六中历法的使用时段主要为战国时期,其中唯颛顼历一直用到汉武帝改历止(前104),在《汉书·律历志》和《开元占经》中有所记载。

古人惯用五、六来概括某类别,如:五方、五谷、五行、五官、五常、五帝,六礼、六部、六根、六亲、六书、六艺。其中,自然现象、规律、及神化了的人类领域一般冠以五称呼,而一般人类社会领域则冠以六称呼。六历大概也是如此。

黄帝、周、鲁三种古历以子月为岁首,即以包含冬至的那个月份,相当今天实用的夏历十一月为岁首;夏历建寅,历法年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以寅月为当年第一个月,另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殷历建丑,以丑月为岁首;而根据夏、商、周、秦的顺序,秦历(颛顼历)建亥,以亥月为岁首,即冬至所在月之前的一个月,相当于夏历十月为岁首。

2、中国历法研究:“斗建”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北斗七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那么今天的中国历法就要为你介绍一个相关的概念:“斗建”是什么意思。

北斗所指,叫做斗建,例如《史记·历书》集解就说:“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我国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就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

《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古人在当时的不同季节里,黄昏时分看到的天象,其中的斗建方向,是按连接摇光即北斗七(大熊座η星)和北极的大圆与赤道圈相交的点来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古人发现北斗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偏离原来的位置,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即: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等。

由此,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也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3、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所谓历法,即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一种法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历法就为你介绍,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问: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答: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夏历。

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传说是在夏朝时候创立的历法,原先的历法规则在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中已经轶失。

按照一些古籍上的记载,夏历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夏历的特点,一是以寅月为正月,二是采用“定朔法”,即是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夏历也因为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

以寅月为正月,也是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主要的不同,古人将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1月)为正月,秦历以亥月为正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0月),也就是说,夏历的三月即殷历的四月、周历的五月,而夏历的正月,又被称为“夏正”。

我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民间都采用“夏正”。而现在有些人误以为现在历法是夏历,其实现在被称为夏历的中国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沿用的是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应该叫汉历,只是其中沿用了汉朝开始使用的“夏正”而已。

4、中国历法文化:二十八宿的历法作用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曾创制、施行了多种历法,反映出我国古人已具有一定的历法和天文知识,二十八宿这一古代天文概念的创造和运用,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那么就让中国历法为你介绍,二十八宿的历法作用。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分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合起来就叫二十八宿。

唐代的历算家袁天罡将二十八宿和七曜(木金土日月火水)及包括十二生肖在内的28种动物相结合,形成了二十八宿的全称为:

东方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

此外,钩钤、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等贴近二十八宿的星官,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等宿内,称为辅官或附座。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附座星在内共有星182颗。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撰写《晋书·天文志》时,将神宫一列为尾宿的辅官,因而总星数增加为183颗。

二十八宿在我国古代历法编制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古人可以利用它来描述月亮,太阳及五星的位置。古代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主要用二十八宿纪日,并标定日月五星位置,但也有时用它纪年纪月纪时。

5、中国历法研究:什么是“三正”

历法,指的是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进而确定岁时节候的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数千年茫茫岁月之中,古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历法学知识,那么就让中国历法为你介绍,我国古代历法术语“三正”是什么意思。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三种古历,分别是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种历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岁首不同。所谓的“三正”,“正”即指正月,“三正”分别是“夏正”、“殷正”和“周正”。

“夏正”即“夏历正月”的简称,也代指夏历,“夏正”以寅月为正月,就是现行农历的正月;“殷正”即“殷历正月”的简称,以丑月为正月,就是现行农历的十二月;“周正”即“周历正月”的简称,以子月为正月,即现行农历的十一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

再通俗一点儿说,夏朝使用的历法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为建寅,所有季节和目前使用的季节相同;殷商使用的历法为建丑,即当时的一月,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两周用的历法为建子,即当时的一月,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一月;而后来的秦朝所使用的历法为建亥,即当时的一月,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月。

“三正”这三种不同的历法,使得我国古代在一段时间之内,纪年、纪时、纪日的制度并不统一。在我国古籍《左传》、《史记》中都认为,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正”,《史记·历书》更认为:“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意即三种历法是轮流交替行用的。

到了近代,则有中、日两国学者认为,三正交替之说只是春秋战国时宣传改变历法的托词,未必真有其事;更有学界专家认为,所谓夏、殷、周三种历法,实际是春秋时代夏、殷、周三个民族地区的历法,而不是三个王朝的历法。

而在史实上,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