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的由来)

时间:2023-07-26人气:作者: 未知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的由来)

文章目录:

1、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

2、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3、贵州吊脚楼文化,最美的传统建筑

4、土家族吊脚楼悠久的历史文化

5、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

6、猜你喜欢:

1、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做吊楼,在平原地区很少见,一般都是依山而建,下面用木柱撑起来,可以有效防潮,吊脚楼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很常见。

那么,从苗族文化来看,苗族吊脚楼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您可能也喜欢:

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满族服饰

八角鼓,满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凝结人民情怀和智慧的满族剪纸

满族民间文化:妙趣横生的满族补绣

2、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境内的竹材种类很多,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百多种,乐器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乐器原来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们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那么苗族中又有什么传统乐器呢?本期苗族文化为你解析!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 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夜箫,苗语称“寥”,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它用无节的细竹管制成,管长50厘米左右,外径约11毫米,内径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开有4个音孔,上端为吹口,竖吹。在吹口的正面,开有一个长方形缺口,为夹簧片用的,簧片多用薄竹片或芦苇片做成。吹口的背面开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时气流自弧形缺口进入管内,振动簧片而发音。制作夜箫时,因所用竹材长短不一,管径大小有异,所以它也有高、中、低音之分,但由于箫管细小,只能轻轻吹奏,可吹出两个八度音程。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

浅述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新疆维吾尔族起源与历史

3、贵州吊脚楼文化,最美的传统建筑

走进贵州的山岭水边,你不管是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还是在清澈见底小河边,你一眼所及的地方都会有吊脚楼的出现。吊脚楼就好像星空中闪亮的星星洒满苍茫的大山。吊脚楼是贵州文化中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贵州的吊脚楼吧。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

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猜你可能也喜欢:

十分有名的甘肃文化旅游景点推荐

南宁最好玩的地方:青秀山

南宁为什么叫绿城呢?

名扬天下的青海特色美食

4、土家族吊脚楼悠久的历史文化

由于土家族居住的地方多处于山区,建造平房并不容易,因此土家族的房子以吊脚楼居多,这也是最吸引世人眼光的地方。

那么,在土家族文化中,吊脚楼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土家族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民族,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传统,人们热情好客,地处西南地区的土家族人长久的居住在这里,气候适宜,环境清幽,十分舒适。当然引人出众的就是土家族吊脚楼了,这种土家族独有的建筑风格让世人称奇,这种奇特的居住模式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到这里欣赏这些奇特的建筑,它是土家族人智慧的精华,也是土家族文化繁荣的一个象征。

来到土家族的居住区,我们会深深地被这里的传统民俗吸引,特色的食物,到处都是碧绿一片,高高的树木,浑身散发着属于历史的气韵,还有成片的茂密森林给人的感觉就是祥和安谧。而作为土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吊脚楼,有着来自古代占卜师一类的思想韵味,它传承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样的认识。

这里的吊脚楼都是十分的气派,每一栋都是靠着智慧与艰苦建起来的,每一处都是土家族人的骄傲,吊脚楼多是依山而建的,顺着山势建起来的吊脚楼恢弘而霸气,而且当我们见到这些吊脚楼都仿佛悬在水面之上的,它凭借着一半与陆地相接,另一半与水面相依,真的就是吊起来的一样,把这些结实的树干一根根的组合起来,拼接成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建筑物,集文化与建筑智慧于一体,给世人都带来一些震惊与稀奇。

这些吊脚楼都是有好几层的建筑,一层层的高楼透着古朴一样的气韵,曲廊围绕在一块的建筑给我们的是放松还有明亮,进入这个建筑物中,每一层都是分工明确的,有的是卧室,有的就是厨房,有的则是会客厅,宽敞明亮,真正的是那种空中楼阁性质一样的,看着四周翠绿的高山,看着碧蓝清澈的水也是一样,心态瞬间平静下来,情不自禁的融入到这个优雅的环境中去。

吊脚楼的前面大都种着新鲜的蔬菜与果树,大部分都可以自给自足,甚是美妙。走着属于自己的旅行,来到西南土家族中,进驻一会土家族吊脚楼,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您可能也喜欢:

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土家族民歌的活化石:南溪号子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咚咚喹”土家族的古老气鸣乐器

5、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当然,每个民族的服饰不太相同、每个民族的习俗不太相同、每个民族的建筑物也不太相同。苗族的吊脚楼是属于一种传统民居。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吊脚楼了解还是不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苗族吊脚楼的简介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的一种传统建筑,同时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它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苗族吊脚楼均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苗族吊脚楼的结构

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苗族吊脚楼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苗族吊脚楼属于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色的创造,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为苗族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激情动力。

您可能也喜欢:

渊远流长的壮族酒文化

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强大民族“汉族”

生动的满族妇女旗头与马蹄鞋底

神奇的民间医药“壮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