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 客家人过清明节吗

时间:2023-04-04人气:作者: 佚名

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 客家人过清明节吗

文章目录:

1、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 习惯

2、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客家人的祖先在哪里

3、客家结婚风俗赏,看客家人的婚礼流程

4、台湾有多少客家人,台湾客家人的数量

5、关于客家人清明节的习俗与风俗

6、猜你喜欢:

1、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 习惯

客家是我国北方汉族南迁下来的一个分支,他们以宗族为单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为世人为熟知。清明节是每一个客家人都很重视的节日。你知道客家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去老黄历那里看看吧!

捐钱修墓

客家地区的清明节又名鬼节、其节、聪明节。清明节,便是客家人献帛修枢之期,家家户户都要筹备牲醛果蔬,拜扫墓地,以示不忘祖德。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简单凝重,古风尚存。在外的客家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每当清明亦都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即使因事不能回乡,也会寄送专款作为祭祖之资费。

除杂草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祭拜

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用品种类越来越多,现在大家去祭拜都会为已故亲人准备别墅、存折、衣服、汽车、手机、珠宝首饰等等比较新潮的祭祀用品。

不能原路返回

当地清明时节扫完墓后有个习俗,就是不能从原路、正门回到宗氏大厅的。一般每人手里要折几根“清明枝”,再加一把红杜鹃。从侧门回到大厅燃放炮仗,拜拜神位。客家人家家做“艾檄”,门前插柳枝,以示驱邪。

2、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客家人的祖先在哪里

“五百年前的一次回眸,只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常常也有人说着一样的姓氏在五百年前是一家,许多家族随着时间已经遗忘了自己的族谱。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客家人的祖先在哪里。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着汉族与山区少数民族特征的特殊民系,也是近代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与畲峒民族融合,最迟在宋明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清代初年客家人从以梅州为中心的闽粤边区,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二千万客家人。

其中约一千万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0馀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8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八分之一。

约1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馀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束语】很多人都不知道客家的文化,其实客家人具体是哪个民族小编也是了解了本文才知道,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一起多了解了解吧!

3、客家结婚风俗赏,看客家人的婚礼流程

所有女生从小时候起就已经思考过无数次自己将来嫁人的场景,公主王子般的爱情令人羡慕不已,民间的爱情故事又是令人渴望拥有的。不过婚礼还是需要按照传统的来。你知道客家人的结婚流程是什么样的吗?那么,本期民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客家结婚风俗。

1、说亲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

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送定(札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

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接亲与送亲

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

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

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车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

4、台湾有多少客家人,台湾客家人的数量

台湾的客家人来源不同,不仅有中国北方居民,也有南方居民。“长山过台湾”的艰辛过程,不但塑造了客家人的凝聚力,也让文化更多元化。这样的融合,更推动了闽台文化的发展。台湾有多少客家人呢?一起来台湾文化中看看。

客家人原本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人到了中国南方后,和当地百越族发生文化上的交流,因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多数都是山区,所以客家人形成刻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客家精神,香港亿万富豪实业家、慈善家客家人曾宪梓曾经说过就是客家精神影响着他的人生并推动他有今日的成就。所以客家因对原乡中原的怀念自称客家人。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等省份本地重要族群之一。请一些人不要总称客家人是移民,客家人迁去南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就已成为南方本地重要族群组成部分。南方的其她的族群也有迁移过,又不是只有客家人有迁移过。

台湾的客家族群和闽南族群几乎是同时迁往台湾的,据说客家人还比闽南人先去台湾的,只不过闽南人比客家人人数要多。台湾1945年以前从大陆迁去台湾的称本省人,跟国民党政府退去台湾的称外省人,所以请有些人不要认为客家人不是台湾的本省人。

如果客家人不是台湾的本省人也等于否定了闽南人也不是,因为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而且台湾的闽南人也承认客家人是台湾的本省人。台湾现在是全球最注重保护客家文化的地区,设立全球第一部《客家基本法》。

在历史上,客家人先后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至今中国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大陆17个省约有5512万人、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54万人,分布范围相当广,因此客家人也有“日不落”民族之称。

客家人迁居台湾,主要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客家人在迁移台湾的过程中,由于迁入地人口及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以及向台湾迁移路线的差异,导致客家人在台湾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由于客家人迁移来台的时间较泉、漳州族群慢,平原一带肥沃的土地,已先被开发,因此客家族群在台开垦的地区大多集中在南台湾的六堆地区、中台湾的东势地区以及北台湾的桃、竹、苗地区。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经历了一个以台南为中心,继续向南开发,然后再向北发展的先南后北的过程。现在客家人是台湾重要的族群之一。了解客家族群的来源、迁徙的历史,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具有刻苦民族性的族群。

5、关于客家人清明节的习俗与风俗

《嘉应州志》云:“八月初一谓之大清明。或清明不祭,必祭于大清明。”客家人的清明节有大小之分,三月清明为“小清明”。客家人在清明节墓祭外又有“大清明”墓祭。那么,客家人的清明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一起来看下。

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

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动。

客家人过清明必门插柳,头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树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无此内容。客家人都会在扫墓时将黄色纸压在坟头上,因此扫墓又叫挂纸,表示子孙已回来祭拜过祖先。

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这一习俗进行了改革,改为“春秋”祭扫。“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较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开始祭扫,有时间且有财物,在正月里去扫墓,该添土的添土,该拔草的拔草,总之,该维修的维修。另外在祭辞中亦可以向祖先禀报新一年有哪些计划,如何实施,祈求祖先灵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种大忙过后的农闲季节,一来有时间,二来有今年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奉献于祖宗的灵前,并祈请祖宗灵赐下半年同样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从实际出发的。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户将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艾粄。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