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民族节日: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哈萨克族诺鲁孜节

时间:2023-04-05人气:作者: 佚名

民族节日: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哈萨克族诺鲁孜节

文章目录:

1、民族节日: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2、特色民族饮食:哈萨克族食俗

3、民族风情,哈萨克族舞蹈特点是什么

4、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

5、哈萨克族节日,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6、猜你喜欢:

1、民族节日: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烤肉是草原上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在内陆上的我们虽然不能常吃到这些美味,但是一般的烧烤也是足够满足胃口了,在草原上还有着专门的节日。本期哈萨克族文化一起了解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诺肉孜节一般在公历3月21日前后,即农历的春分,在这一天,柯尔克孜族人要吃“阔缺饭”。柯尔克孜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连续七年发生罕见的自然灾害,第七年每家仅剩下最后一点点麦面和干羊肉块。

在一个春分时节,家家把剩余的食物倒入锅里,做成稠粥,一边吃饭,一边祈祷天神消灾灭难。此时阳光突然明媚,草木萌发,此后牛羊膘肥体壮,五谷丰登。柯尔克孜族人认为这是他们吃“阔缺饭”、向天祈祷的结果。此后,人们开始过诺肉孜节,吃“阔缺饭”,期盼人畜兴旺、平安健康。

而大多居住在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人在这一天,用粮食、奶疙瘩和肉混合起来做成饭,称纳吾鲁孜饭,来历与柯尔克孜族的传说大体相同。此后,大家一起唱迎春的歌,亲友们相互拜访,祝福春回大地。

此外,这一天民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叼羊、马上角力、赛马、斗鸡、斗羊、玩斯力钦切克(类似于秋千)、别提哈力(扑克牌游戏),这都是诺肉孜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有“猎鹰之乡”之称的阿合奇县,更有别具一格的驯鹰表演。

2、特色民族饮食:哈萨克族食俗

世界永远是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五彩缤纷的,这样的世界才是美丽的,如果都一模一样,就感受不到文化的冲击,没有了借鉴和融合,在我国的哈萨克族就有非常讲究的食俗,你对哈萨克的食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哈萨克文化为你解析。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北部。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外,绝大多数都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哈萨克族牧生活。

牧生活。哈萨克族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过去,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野兽肉和野禽肉也是人们补充的肉食。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最普遍的是吃手抓羊肉,其作法是把连骨羊肉切成大块,连同羊头、肚、心、肝、肺等一块放进铁锅加水同煮。水沸后,撒去浮沫,加入适量的盐,再用文火烧,熟后将肉切成小块,用手抓着吃,各人根据个人的口味随时增加盐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猎时食用。客人光临后,哈萨克人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猎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牧民们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别有一番风味。

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把盘中的羊头取起后,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放在盘中,以示接受;再割一只羊耳给座中最幼小的,然后再把羊头送还给主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是失礼。

您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传说之老鼠嫁女的传说

是礼帽不是礼貌,礼帽的由来

3、民族风情,哈萨克族舞蹈特点是什么

哈萨克族是公认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而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则是融合了光辉灿烂的哈萨克族文化,洋溢着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风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哈萨克族舞蹈都有哪些特点。

模拟生产劳动,反应民族生活风貌

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劳动和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都能在哈萨克族舞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舞蹈中的精彩动作都是由模拟群众生产劳动中的某一情节而来。例如,《擀毡舞》就是把哈萨克民间艺人擀毡工序中的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环节,用舞蹈加以体现。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挤奶舞》、《剪毛舞》等,此外还有《劳动舞》,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的则是忙碌而欢快的群体劳动场面。从生活中找灵感,把劳动融入舞步,这也使哈萨克族舞蹈贴近人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更容易引起群众共鸣。

以动物为原型,反映狩猎生活

哈萨克民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狩猎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一项传统生产活动,而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哈萨克族人民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熊舞》、《斗熊舞》、《瘸熊舞》等舞蹈,惟妙惟肖地模仿出狗熊的各种动作,生动表现了哈萨克猎人们猎熊时的情景。类似的还有《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而哈萨克族舞蹈《鹰舞》,对鹰的刻画非常真实感人,其舞姿优美、柔和,配合独有乐器奏出的音乐,时而缓慢,时而急冲,让观舞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一只雄鹰在俯冲、在翱翔,舞蹈把鹰在暴风雨中搏击、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这支舞虽然在大众的视野中较为陌生,但实实在在地表达了哈萨克族人对鹰的崇拜,这支舞让人们仿佛感受到,雄鹰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这些以动物为原型而创作的舞蹈,除了反映哈萨克族人狩猎生活,也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以及饱满昂扬的精神斗志。

讲述古老故事,传承民族历史

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入哈萨克族人的内心,反映到舞蹈上,就是舞蹈背后经常有着传奇且生动的故事。例如,舞蹈《黑走马》讲述的是哈萨克民族对马的感情,历史上哈萨克人和蒙古人发生了一场战争,蒙古人打败了哈萨克族,抢走了他们的马匹,哈萨克人将对马的不舍、对战争失败的悲愤融入到舞蹈中。这些以历史故事为原型的舞蹈,常以其独特的孤独感、奔放感、凄凉感或热情感而感染到每一位观舞者。

舞蹈律动感强,风格粗犷豪迈

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律动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游牧民族的血液在每一个哈萨克族人体内流淌,他们是很好的骑手,反映在舞蹈上就是哈萨克族舞蹈以骑马题材为多,例如主要流行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族牧区的舞蹈《走马舞》,这是根据上文所提的名曲《黑走马》创作的舞蹈。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此类舞蹈乐曲简洁欢快、节奏明显、跳动幅度较大,旋律悦耳动听。

结束语:哈萨克族舞蹈来源于哈萨克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生活,热情豪爽、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人民又以高超的智慧对它进行发展,如今,哈萨克族舞蹈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所蕴含的哈萨克民族风情更是引人入胜,令人向往。

4、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独特的音乐旋律以及婀娜多姿的舞蹈是这辽阔大草原最动人的画面。哈萨克族文化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哈萨克族人民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那么,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吧。

民歌是哈萨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哈萨克演奏的乐器主要是冬不拉。冬不拉有两根弦,多数用四度定弦,用右手指头弹拨发音。冬不拉是木制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这些都适合了游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需要。

民歌的演唱形式

5、哈萨克族节日,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人们能歌善舞,在一些重要日子总能听到他们悠扬的歌声和动人的舞姿。那么,哈萨克族重要的日子有哪些?他们传统节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两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在这三大节日中,历史悠久的当属纳吾鲁孜节。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肉孜节(开斋节)

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音译,而阿拉伯语的音译则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或“尔德节”,所以“肉孜节”又称为“开斋节”。这个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哈萨克族的群众性节日。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教徒要封斋30天,即1个月。

在斋月里,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饭,然后整日不进食,连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阳落山,叫拜之后才能吃晚饭。也就是说在斋月里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吃两顿饭。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课,象征着内心负疚的穆斯林向安拉忏悔和赎罪,以此来培养教徒成为能够忍受饥饿、克已禁欲、畏主守法的人。30天封斋结束之后,就是为期三天的肉孜节。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族人民之中后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法进行的节日,它在肉孜节之后70天,称为回历的新年,也叫大节,比肉孜节隆重。“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

在伊斯兰教义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他惟命是从。正当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深为感动,特派人送来一只黑色绵羊代替。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

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节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听阿訇讲解教义和“古兰经”。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杀牲畜。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

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哈萨克族人民在古尔邦节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传统娱乐活动。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人们不仅吃“那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摔跤等。

猜你可能也喜欢:

黎族节日,黎族特有的节日

海南黎族纹身,黎族纹面女

侗族春节习俗吃些什么?

民间工艺:德宏傣族剪纸工艺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