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鲜卑族发源地在哪里 鲜卑族起源于哪里

时间:2023-07-25人气:作者: 佚名

鲜卑族发源地在哪里 鲜卑族起源于哪里

文章目录:

1、鲜卑族发源地在哪里?生于草原的民族

2、茂腔文化了解,茂腔发源地是哪里

3、关于越剧的由来、发源地及历史大全

4、晋商发源地在哪儿?平遥古城是其一

5、楚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6、猜你喜欢:

1、鲜卑族发源地在哪里?生于草原的民族

鲜卑族最早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与大兴安岭。是当时魏晋南北朝对中国造成最大影响的游牧民族。鲜卑族分布在中国的北方,与之以来鲜卑族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一样,发源地的说法也是各有千秋。那么鲜卑族的发源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往下民族文化了解。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基本认为鲜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东胡说

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东夷说

三国韦昭在《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条注解为:“鲜卑,东夷国。”很多学者据此论证,详细解读了鲜卑起源于东夷。比如李德山认为鲜卑是东夷支系邾娄族;黄烈认为鲜卑应是九夷之中的白夷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

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东夷文化的渊源。

山戎说

《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逃亡汉人说

《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2、茂腔文化了解,茂腔发源地是哪里

茂腔,山东地方戏剧剧种之一,被誉为“胶东之花”。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关于茂腔的发源地,看看它是发源于何地,关于其名称的不同叫法是不是也和茂腔的发展有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茂腔发源地:

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

茂腔大约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

3、关于越剧的由来、发源地及历史大全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戏剧讲述的就是人生,只不过是以说唱和舞蹈等方式结合而成的,这样的表演方式逐渐地被人们所认可,登上了舞台。民间有许多关于戏剧的传说,那么越剧是如何而来的呢?本期越剧文化为你揭晓。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戏院,当天,《新闻报》广告首次刊出“绍兴文戏”之名谓。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着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男班因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多为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着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年,越剧在线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革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结束语】文化的流传是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戏曲是文化的一部分。越剧由兴起到壮大,接着是衰退,最后到复兴,这些都深深地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4、晋商发源地在哪儿?平遥古城是其一

对于晋商和历史上晋商所创立的商业帝国,人们总是怀抱着一份好奇与敬畏,前些年的一部《乔家大院》,更是让“晋商热”大幅升温,越来越多人希望了解晋商的前世今生,学习山西商人的经营智慧。那么今天的晋商文化就为你介绍,晋商的发源地在哪儿。

平遥

山西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商业史上“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朝年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其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开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

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以“汇通天下”着称于世。

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5、楚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楚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不离赞谤不名之清净传承。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本期的湖北文化,为你解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

6、猜你喜欢:

标签: 中华文化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