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玄奘取经的真实历程 玄奘取经的真实历程图片

时间:2023-11-19人气:作者: 未知

玄奘取经的真实历程 玄奘取经的真实历程图片

《西游记》中的唐僧,只是主人公之一。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西天乐土,为大唐求取真经。

小说旨在描述西行路上光怪陆离的见闻,以及神魔仙妖移山填海的大神通,远远偏离了现实。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的确代表东土大唐前往印度求取真经,但他的身边并没有三个法力高强的护法高徒,所经历的险阻均是一个人面对的。

玄奘高僧在史学界和佛学界的地位非常高,《西游记》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同样卓著,所以现代人经常会将小说里的唐僧与现实中的玄奘混为一谈。实际上,《西游记》虽然借鉴了玄奘西行的历史,但书中描述的唐僧已经与原型大为迥异,很多都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玄奘的确在路上收了一些徒弟,但他们却没有悟空、八戒、悟净的通天本事。至于“女儿国”之类的香艳奇遇,更是无稽之谈。玄奘的西行之路,没有旖旎的爱情,没有斗战的激情,只有万里黄沙和孤寂星辰。

《西游记》赋予了玄奘一段颇为玄幻的出身——金蝉子转世(暗喻金蝉脱壳的典故)。与佛祖论及佛理时,因理念不合而托生于陈家。这种套路,在当今的玄幻小说中被频繁运用,无非是为了追求所谓“大道”或“超脱”而展开的一段人生旅程。

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邪之徒谋害,以至于出生未久的唐僧险些命丧于此。其母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不得不将他放在木盆中,让孩子顺江漂流,听天由命。这种桥段,在古今中外的传说里更是常见,如日本的桃太郎等。陈家的小娃娃在漂泊到金山寺时,被高僧法明救起,获得了“江流”这个乳名。

后来的唐僧,便生活在寺院之中。受到僧人们的耳濡目染,江流深谙佛理,成年后剃度为僧,法号玄奘。唐僧在转世之后兜了一个小圈子,虽落尘世却仍在佛门清净之地,成年后亦出家成为比丘,没有沾染凡尘。这一切,都是在为玄奘的高洁品质做铺垫。或许作者吴承恩认为,若让玄奘这样的高僧沾染太多红尘,半路出家,便不适合来当主角了。

真正的玄奘生于何时何地,始终是史学界的未解之谜。因为说法不一,没有学者能拿出详实的证据,所以我们便不过多讨论。总而言之,玄奘在史料中出现时,便已是僧人玄奘。他出家之前经历了什么,亦不得而知。有文献提到了一些玄奘出世时的异象,不过想来也是为了粉饰玄奘高僧的身份所编造出来的传说。

在这里,笔者并没有贬低玄奘的意思。在笔者看来,玄奘的不凡,在于其品行的坚韧和对佛教做出的贡献,传说之言切莫轻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说起,玄奘大师降临人世时,他的母亲梦到一位身穿白衣的僧人。僧人恭恭敬敬地向母亲辞行,对其说道:“为了求法,所以才西行。”梦醒之后,玄奘的母亲便分娩了。这位白衣僧人,便是后来的玄奘法师。

这段传说,颇有“穿越”的味道,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玄奘的母亲生他时年事已高,他的父母都已年过半百。晚年得子是人生一大乐事,所以老两口对这个孩子格外疼爱。玄奘天赋异禀,记忆力超群,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不过,他却没有将精力用在功名上,而是致力于研习佛教经典。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皈依佛教呢?

按照小说的说法,这一切都是宿命使然。但用命运来解释历史,未免有些不负责任。比起宿命,笔者更愿意相信《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说法,这两部经典,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玄奘对佛理的崇信。

当然,学界还流传着其他说法。例如,《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就提到玄奘“少罹穷酷”,小时候玄奘的家庭条件非常穷困。结合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地位来看,亦有可能是其父母为了让孩子生存下来所以才将其送入僧院的。

依据《续高僧传》的说法,玄奘的出身本来不错,他的父母也都是显贵人士。玄奘的父亲陈惠乃一县之长,其母又是洛州长史的女儿。玄奘是陈家的第四个孩子,但他的母亲在玄奘五岁那年便染病离世了。

玄奘八岁那年,家中再次遭逢变故,年迈的父亲辞官归乡,以至于陈家落魄。一个退休的县令,是很难养活四个半大小子的。为了让孩子们生活下去,陈惠只能将儿子送往寺庙。最先被送走的,是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玄奘平日里经常去找二哥研究佛法,自此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玄奘十三岁那年,他也像哥哥一样遁入空门。成年之后的玄奘,云游四海,造访名僧,先后向道深、慧休等禅师学习佛理,修行日深。

那么,玄奘法师为何要去遥远的西方求取真经呢?为什么当时没有其他高僧完成这项重任呢?

对此,小说是这么描述的:当时观世音菩萨在玄奘举行水陆法会时,询问他是否通晓大乘佛法。玄奘坦诚地告诉观世音菩萨,自己修持的是小乘佛法,当时的东土还没有大乘佛法。对佛理感到好奇的玄奘,向观世音菩萨请教了大乘佛法,有所顿悟。借着这个机会,观世音菩萨点化玄奘,指引他前往西天极乐之地求取大乘真经。于是,已在全国享誉盛望的玄奘法师辞别了太宗李世民,走上了一条漫长的求经之路。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般神奇。在玄奘之前,就已有比丘前往西方印度求取佛经,而且还求取了不止一次。若非如此,“小乘佛法”的那些经典又是如何传入中土的呢?在玄奘生活的年代,当时就有许多僧人西行归来后写下游记,如东晋僧人法显写的《佛国记》,就是一部取经的经典。玄奘读完了这些游记之后,对佛国心生神往,坚定了去取经的决心。除此之外,玄奘在多年的修持中发现,中原的佛教领域对同一部经典的诠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歧义始终没有办法统一。倘若这样发展下去,难免会有僧人误入歧途。玄奘认为,应该去西域学习最原汁原味的佛经,这样才能解决中土佛教发展中的隐患。

武德年间,玄奘在长安拜访了从印度来得比丘波罗颇密多罗。这位高僧曾与那烂陀寺出家,在佛学界有极高的声誉。当时并没有佛学专业的学府,放到现在来看,那烂陀寺就相当于佛学专业的一流大学。从这里走出来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通晓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能够记诵经典十万颂。玄奘虚心请教了这位高僧,意识到印度才是修习佛理的圣地,于是,便更加坚定了西行的决心。

《西游记》这本小说里的唐僧遭遇了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几乎成了八戒和悟净的口头禅。在玄奘出发的这段路上,因为在大唐境内,所以前路倒也平安顺畅。况且,玄奘是唐太宗亲自任命的御弟,有了这层身份的玄奘只需亮出通关文牒,就能在大唐境内畅行。然而,现实中唐僧遇到第一层阻碍便来自朝廷,给他带来麻烦的正是这通关文牒。

唐朝初期,国家面临的外患还比较严重。为了避免因跨境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所以朝廷禁止任何百姓出境。贞观元年,玄奘几次来到朝廷,向唐太宗申请“过所”(通关文牒),希望能得到这份出境护照。然而,唐太宗并未批准,身为皇帝的他不知道玄奘的宏图伟业,也不会为了玄奘一人破例。

朝廷的阻挠,并没有影响玄奘的决心。

此后,玄奘便寻找时机西行。按照当时的规定,偷渡是一种相当严峻的事。玄奘没有官方批准的“过所”,所以不可能用正常的方式通过关隘。事实上,在没有拿到通关文牒之前,玄奘甚至没有办法离开长安。

贞观三年,长安遭逢大灾,朝廷临时允许百姓自谋生路,玄奘终于找到了出境的契机。他伪装自己的形象,混入灾民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混过关隘。只不过,玄奘仅跨越了第一层关隘,离开了长安。

玄奘来到凉州时,在这里耽搁了一个多月。因为这里的僧众太过热情,玄奘便为僧人们现身说法。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亦是玄奘出关的必经之路。只不过,当时大唐与东突厥的外交关系比较紧张,凉州都督已下令封锁边关,禁止任何人西行。

玄奘刚刚踏上西行之路,可他还没有出国,便遇到了重重阻挠。玄奘是如何顺利出关,抵达西方佛教圣地呢?法师一路上又会遇到哪些见闻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西游记》、《大唐西域记》】

标签: [db:关键词]